昨天10时28分,中交三航局承建的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马山段湖中第一仓开始回水。12时10分,回水顺利完成,回水量25万立方米,恢复太湖湖面面积76451平方米。回水后,“碧玉螺”造型的风亭“浮”出水面。至此,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实现全部陆岛通道转换,隧道进入全新的施工阶段。
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全长10.79公里,单孔净宽17.45米,是目前国内在建的最长水下隧道,隧道主体工程穿越太湖及其风景名胜区。其中,中交三航局承建的马山段施工陆域紧邻无锡马山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拥有42公里风景优美的湖岸线,森林覆盖率高达70%,施工水域是太湖渔民的传统养殖作业区。如何让太湖“颜值”保鲜成为隧道施工的一项重要“课题”。
为守护太湖“水美”“鱼虾肥”的美名,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苏锡常南部高速建设指挥部联合设计、施工及科研等多家单位坚持绿色环保理念,积极打造绿色太湖隧道工程。
在施工组织上,隧道采取了“四仓流水作业”模式的堰筑法施工,从岸边向湖中逐段分仓推进,减少由于围堰阻隔对区域内水的流动性的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采用钢板桩围堰封闭施工,尽可能减少施工悬浮物的扩散,同时打桩均在钢护筒里进行,缩小噪音辐射面。在施工设备上,施工船舶的含油机舱水以及机修污水均采用船舶自备的污水处理装置,达标后予以排放。
此外,在指挥部的领导下,施工单位中交三航局作为承担过港珠澳大桥、洋山深水港等重点工程的优秀建筑企业,也在太湖隧道建设过程中勇担央企责任,在做好工程管控的同时,每年初开展“聚焦高质量,共享太湖美”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放流鳊鱼、鳙鱼、鲢鱼等鱼苗42吨,螺蛳、河蚬等底栖动物20吨,为太湖注入新生力量。自发组织志愿者清除太湖水域及周边社区的白色垃圾,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对当地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影响。
为何设计成碧玉螺?正所谓“太湖西岸景萧疏,竹外山旋碧玉螺”。结合太湖天水一色、延绵无边的山水轮廓,取鱼米之乡太湖螺蛳的旋绕之型,隧道风亭造型呼之欲出。作为隧道马山侧的出风口,风亭设计为钢结构碧玉螺造型,主体为钢管桁架结构,通过钢管桁架悬挑结构外侧幕墙,自然勾勒出流转般的构造形体,犹如旋绕的"碧玉螺”一般,同时呼应南泉侧“画舫”造型的风亭,将风亭完美的呈现在翠林绿波之间,成为太湖水域又一新地标。
当前,隧道已完成底板8.29公里,顶板6.13公里,侧墙7.4公里。此次回水后,隧道将完全“藏”在湖底之下,隧道施工区域将不与陆地衔接,进入全新的施工阶段,形成“湖中岛”施工的场景。下阶段,中交三航局太湖隧道项目将明确施工工序,合理进行围堰内、外施工平面布置,做好隧道内照明、通风及消防设施的安装,重点推进主体工程施工,逐步开展路面、机电及附属工程施工,预计明年年底完成建设任务。
工程建成后,将与南京至常州、苏州西南绕城至上海高速公路联通,形成沪宁间第二条高速公路通道及苏南地区黄金旅游交通干线,缓解目前沪宁高速无锡、苏州段的拥堵,有力提升沪宁通道作为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的功能作用,必将成为助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作者:史博臻
图:中交三航局
编辑:张懿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