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下午,丽园路蒙西小区内,黄浦区民心工程现场推进会在此举行。居民徐霞敏领到了一把“钥匙”——经数月施工,自家楼栋加装电梯顺利通过验收并启用,“以后买再多东西不怕搬不上楼!”
内天井楼栋盘出空间在天井内加梯,外部空间不够“借地”加梯,地下有防空洞的加固地基后加梯,将无障碍通道内置后加梯……千方百计、想方设法,
过去一年,黄浦区坚持一梯一策推动既有多层住宅加梯,特别在机制上求突破,探索快速审批、成片推进、建管并重的新模式,全年加梯完工101台,签约170台。
一部电梯,既是连着百姓日常的关键小事,也是事关群众福祉的民生大事。今年,黄浦区将发力规模化加梯,确保完成老房加梯100台以上,聚焦“较难”攻坚啃硬,让多层老房圆梦“加梯”,民心工程更“贴心”。
顶层设计,审批周期最快压缩至一天完成
意愿征询难、筹集资金难、施工建设难、后续管理难——地处中心城区,黄浦区加梯先天条件不足,空间捉襟见肘,但老龄化程度高企,这几大“难”就是老房加梯要跨过的几道坎。
不能仅靠居民区力量“单打独斗”,黄浦区整合多部门力量,从顶层设计角度同向发力,共同推进。
比如,有效破除制度壁垒,全面精简意愿征询、申报审批、施工验收等环节,让加梯“提速”,特别是压缩审批周期,创新同一小区不同楼栋的“同类项”业务批量审批,争取实现全程“云审批”,审批周期最快压缩至一天完成,由此整个加梯工作周期最快缩短至4个月即可投入使用。
同时,将加梯与旧房修缮、美丽家园、精细化管理等项目同步推进,通过为底楼居民进行外墙整饬、楼道美化、加装隔音窗、管道清淤等举措,最大限度争取他们的配合。
在市级部门指导下,从统一勘察设计、批量化安全性论证、统一施工等方面统筹协调,力推更多小区整体化、规模化加梯,从“人等方案”转为“方案等人”——“同一小区,在完成同类项勘察设计和方案论证后,筹资完毕一栋,即可开工建设一栋”,黄浦区房管局相关负责人这样说。
政策供给,为电梯设立“养老金”
一台电梯,除政府贴补外,其余资金需要居民分摊自筹。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电梯建好后如何长效运维和管理,是一个现实问题,更不能成为隐患。
为此,黄浦区创新政策供给,引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在全市率先制定《黄浦区加装电梯后续管理指导意见》,指导业主与物业公司、维保单位协商制定加梯后续管理方案,通过协议明确各方管理职责,约定后续管理资金筹集与分摊比例,确保电梯加装后有人管理,有钱“养老”。
电梯交付后,黄浦区房管局、市场监管局和相关街道组成监管合力,会同居民自治小组、物业等力量共同保障电梯运行有序。在居民自筹的加梯资金内,确保至少有10万元“存”入电梯的“养老金”,用于电梯后续运维和保养。为最大程度减轻居民经济负担,黄浦区房管局积极与相关单位对接,提供提取公积金、商业低息贷款等方式,促成加梯完成筹资。
创新方法,专项补贴让管线迁移不再难
让民心工程更贴心,各有各法、没有定法、贵在得法。黄浦区建立起加梯专班,积极创新方法,一台台因地制宜、攻坚克难的电梯,既尊重了差异化诉求,也寻找到最大“公约数”,真正加出了获得感。
五里桥街道运用“三会”制度引领居民自治,全年加梯完工33台;打浦桥街道率先成立“加梯指导办公室”,“一门式”全程服务,破解了内天井、防空洞等难题。外滩街道与燃气公司对燃气调压房移位改动,推动小区成片加梯。
针对市政管线与电梯井安装位置冲突问题,黄浦区建管委、房管局建立了管线搬迁工作机制,将综合管线摸排工作纳入加梯标准化前置流程,并设置专项补贴经费,把管线搬迁对加梯的影响降到最低。针对占用绿化用地问题,黄浦区绿化市容局灵活优化绿化改造方案,畅通加梯路上的“堵点”。
作者:顾一琼
图片:顾一琼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