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9时起,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面向社会公众启动压力测试。这意味着,这座人民大道上的重要文化地标,距离正式开门迎客的日子更近了。
作为国内首家以展示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为主题的专业性场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自2000年2月25日开馆后,践行初心——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更用未来愿景,构筑中国梦想。
为了全面推进展陈更新、建筑改造和智慧展馆建设,2019年12月,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闭馆改造。如今再度出发,继续为上海书写成长日记,为世界打造上海客厅。
光、影、声结合,主打沉浸式体验
步入一楼序厅,最大的感受就是明亮通透,以白色为主打的空间,预示着城市发展的无限可能。稍稍抬眼,中央上方是一处题为“上海印象”的环屏艺术装置,由两块120°弧形大屏幕、两块60°小屏幕和脚下圆形地屏组合而成。
光影流转,音画叠合,用艺术风格诠释上海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创新之城的城市风貌,回顾这座城市沧海桑田的变化、空间格局的飞速进化。序厅西侧,集中展示上海自1931年起的六轮城市总体规划历程,突出“上海2035”新一轮总规愿景。
更新后的馆内区域划分清晰,主题也更鲜明。地下一层为临展厅,一楼是序厅,二、三、四楼分别为“人文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展区,五楼设多媒体展示厅。在压力测试阶段,地下一层临展厅和五楼尚未开放,其他区域供参观者近距离游览。
焕然一新的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愈发贴近市民,突出“人民性”。这里不仅仅有展示,更多的是邀请市民来共同参与和交流,分享城市发展成就。展陈以多媒体高科技手段为主,动用大量互动装置,适宜全年龄层,让大家沉浸式感受城市发展、沉浸式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来。
“镇馆之宝”当属目前国内最大的5D沉浸式数字沙盘,位于三、四楼之间,如一面“街景瀑布”倾泻而下,参观者可“走上”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南京路步行街,感受数字化技术的魅力。压力测试期间,暂未向观众演示。
二楼展厅的亮点之一是数字化沙盘。在“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前,参观者可捧起馆内配备的iPad,扫描沙盘上的模型,屏幕上会显示白昼之光与夜色之深两种模式下外滩的双面魅力。白天,一条轮船驶过,黄浦江泛起水波;夜间,外滩建筑群被彩灯点亮,不时还有“烟花”在月朗星稀间绽放……拉近镜头,观众还能深度“阅读”每一幢优秀历史建筑。
四楼展厅,呈现城市空间变迁、烘托生态保护立意的展示手段十分新颖。在高低错落的“地势图”上,只需拨动一个按钮,红、黄、蓝、绿光随之交错变动,2000年前、4000年前,乃至2万年前,长江河口的演变情况尽收眼底。
在碳中和游戏区,4个天平分别对应为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减少生活垃圾、减少自驾出行,体验者向天平内投放小石子——代表为节能环保作出的努力,数据增加,直至与“污染”相抵消。同时,屏幕上跳出许多科普小知识,如夜间关闭饮水机,一年可减少碳排放约401.14千克等。
把上海的过去和未来都说清楚的地方
对大部分人来说,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是了解上海的起点,也是进一步感知上海的驿站。家住宝山区的郑阿姨告诉记者,在她心目中,这里是一个可以把过去的上海说清楚的地方,也是可以把未来的上海说清楚的地方。作为城规馆的老朋友,对于改造后的环境设施,她觉得很新颖。
参观者中,不乏一些“专业检视”。一位城市规划师表示,展陈中布设了不少历史建筑模型,如中共一大会址、张家花园、杨树浦水厂、朱家角历史文化风貌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上海展览中心、国际饭店等,体现了上海历来重视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模型细节也惟妙惟肖,石库门里透出灯光、屋檐下挂着灯笼,鲜活生动,富有人情味。更令他惊喜的是,展现上海行政区划演变过程的投影布竟是顾绣——上海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体现了传承。
从点到面、从具体到宏观、从人到城市、从生存到生活……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新一轮展陈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为核心。未来,规划的、建筑的、人文的、艺术的、思想的、现代的、传统的……数之不尽的多元、赏之不尽的丰富,精彩继续演绎。
作者:史博臻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