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全面数字化转型进程中,那些上了年岁的“老基建”也加速转型实现“数字新生”。
川流不息的杨浦大桥,迄今已服役28年;黄浦江畔的南市水厂,今年将迎来120岁生日……记者昨天(22日)从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获悉,随着城市数字底座的加快构建,相关管理和养护部门开始运用数字孪生技术,让这些老大桥、老水厂在孪生场景上“纤毫毕现”,以“科技绣花针”保障“老基建”安全、高效运行,守护市民群众日常生活。
杨浦大桥:1100多个感知点监测数字体征
1993年通车的杨浦大桥,是跨越黄浦江的一条交通主干道,迄今仍是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开车在杨浦大桥上,2000多根主塔预应力束、256跟斜拉索、240根钢横梁等桥梁设施已实现数字编码,并加装智能传感设备,大桥数字体征在大屏上一目了然。
据介绍,杨浦大桥上布设了17类1100多个结构安全数据感知点,实时监测风速、风向、温度、大地震动等环境数据;设立了五大类120多项结构安全指标,通过红黄绿颜色管理等,实时反馈动态指标;运用车辆模型动态模拟软件,实现桥上车辆动态孪生仿真,对其中需要关注的营运车辆全程跟踪,为运输管理提供直观、高效的数据支撑。
今年1月,日常例行养护巡查中,养护部门通过智能巡查设备在主桥下游侧2号车道发现一条宽0.2厘米的纵向裂缝,系统即刻自动派单至维修人员,并在最短时间内修复。
一旦接到超重车辆告警,系统也会对该超限车全程监测跟踪,并向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和市交通委执法总队推送车辆违禁信息等。
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杨浦大桥是该委全力打造的“云路中心”数字孪生示范,未来还将运用到更多大桥、机场等基础设施上,用数字赋能道路运输治理现代化水平。
南市水厂:一天生产多少水不再“毛估估”
今年适逢双甲子的南市水厂拥有好几个“第一”:第一座中国人自主建设的水厂,全市第一家完成深度处理改造的水厂……如今,它又有了新的“第一”——全市第一家数字水厂。
在南市水厂控制中心,最“弹眼落睛”的是一块超大屏幕。大屏上,有一座和现实水厂一模一样的“数字水厂”,融合了三维仿真、数据交互、运行模拟等要素。
数字水厂有什么用?城投水务集团董事长陈明吉举例说,以往一家水厂每天需要生产多少自来水,是工作人员根据经验“毛估估”得出。在南市水厂,一切都有科学答案。作为数字水厂重要组成部分,水量平衡系统能自动接受来自于黄浦区管网模型推送的压力需求和水量预测,通过计算,实现最优化调度方案并向生产系统下达指令,实现“按需供应、动态调整”。南市水厂服务的黄浦区和部分静安、普陀区域,已经实现了调度指令自动执行率100%。
通过数字孪生平台,南市水厂通过优化运行模式,最大限度降低能耗。2021年,该水厂制水用电单耗下降了4.1%、出水用电单耗下降8.69%。同时,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还在南市水厂试行光伏项目,年发电量约为26万度。
目前,南市水厂正紧锣密鼓地开展国内第一家自动化实验室、作业无人化车间、智慧安防及水质模型等探索实践,继续以智慧水务实践,为城市治理、民生服务、行业发展等领域创新应用提供支撑。
作者:陆益峰
编辑:祝越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