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老人准备好打包盒,来古美社区食堂“打包”用餐
在上海,虽受疫情影响,大大小小社区食堂堂食按下“暂停键”。但这份舌尖上的暖意依旧在延续。
以沪上一家连锁社区食堂运营机构为例,其每天4000份助老餐雷打不动。在部分有条件的社区食堂,依旧为老人保留“打包”这一选项。板栗烧鸡、酱爆猪肝、糖醋肋排……一份份带着温度的餐食,成为一位位老人与这座城市的温暖链接。
将温暖餐食“投喂”至老人家门口
这两天,社区食堂运营方负责人鲁小锋的电话几乎都没停过。
当前,上海正处于疫情应急处置最吃劲的阶段。为配合防疫,不少单位、小区被划为封控区。由于部分老人处于封控区内,送餐员们要解决“最后100米”难题。
“即便过程十分困难,但我们还是要坚持为这些老人送上这一餐,”鲁小锋深知,这数千份餐食的背后,连着数千名刚需老人。他希望,这些老人依旧能保有原先的饮食习惯,生活不受影响。
好在,特殊时期,一群“摆渡人”站出来了。他们之中,有社区工作者,有爱心志愿者。在部分封控区,送餐员将餐食送至小区门口,再由这些志愿者们转运,将温暖餐食“投喂”至老人家门口。
自动测温、智能结算派上了大用场
在部分仍有开放条件的社区食堂,“打包”成了不少老人的选择。
迈入古美社区食堂, 色香味俱全的菜品齐整摆开,15种佳肴不重样。在去年升级改造后,普普通通的收银台也迎来升级版。
“把想要的菜品放到托盘上,再把托盘放在智能结算台上就好啦!”鲁小锋透露,其秘诀就在托盘内嵌的芯片中。系统能直接自动识别芯片,由此录入菜品信息、价格,实现“一键结算”。这样一来,不仅结算效率大大提升,也避免了老人排队等候。为更准确记录老人们的口味,社区食堂还建立了“用餐人档案”,老人们可实现无接触支付。
在收银台之外,社区食堂的角角落落也进行了数字升级。譬如,入口处,一张体温显示屏宛如“迎宾人员”,老人进入的同时,便会实时显示体温,由此减少人工测温导致的拥堵现象。
在鲁小锋看来,在沪上社区食堂掀起的这股数字化浪潮可谓“恰逢其时”。一方面,各类智能设备、数字化手段的“上线”,大大减少了人员直接接触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其也为破解当下社区食堂人手紧缺探出了一条“人力+数字”的新路。
社区食堂化身“共享食堂”
当更多人力从简单重复的岗位上被释放出来,城市运转效率也就大大提升。
这几天,鲁小锋又接到了一个新单——为数十个居委会社区工作者们“配餐”。无独有偶,在疫情应急处置最吃劲的当下,沪上不少社区食堂都接到了此类新订单。
“不仅能吃出‘家的味道’,最重要还是放心,”一位在封控区内吃到社区食堂饭菜的“大白”感慨道。
从社区食堂到共享食堂,口味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稳定”二字。这背后,离不开一条运转有序高效的供应链。
走出人们的刻板印象,社区食堂采买再也不是“大清早去批发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各大社区食堂的“掌勺人”们提前一天在手机APP上“一键下单”,将门店所需原材料一站式配齐。隔天清晨,再由平台配送司机,直接将相关物资送至门店。
犹如齿轮般严丝合缝的供应链,成为社区食堂运转的生命线。“这样一来,不仅成本降低、人力减少,就连抗风险能力也大大增强。”鲁小锋说。
作者:王嘉旖
图片:闵行区民政局供图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祝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