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疫情防控,目前本市各公墓线下祭扫均按下“暂停键”。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各大公墓纷纷推出网络祭扫、代客祭扫等便民举措。数据显示,4月5日,全市经营性公墓(骨灰堂)代客祭扫3864户,网络祭扫120万次。与此同时,截至4月5日,今年清明祭扫高峰期全市代客祭扫2.1万户,网络祭扫127万次。
在不少人看来,各大网络祭扫平台的上线,弥补了市民们“身不能至”的缺憾。与此同时,其也大大拓宽了过往单一的数字载体和模式,为人们寄托哀思创造出了更多想象空间。
云端寄托思念,多年累计使用量近两百万人次
其实,在网络祭扫诞生之初,部分平台一般会设置祭奠、寄语等简单功能。“虽然的确破除了空间地理上的局限,但个性化祭扫的需求很难满足,”一位市民在体验过后曾如此评价。纵观今年各大平台的网络祭扫功能,记者发现有不少“进阶”功能,云直播、以声传情、数字纪念馆,在一个个虚拟社区,电子数据构成的逝者依旧“在线”,亲属可以随时与其进行互动,包括与逝者对话,给逝者打扫房间、添置用具等。这样一来,彼此互动更贴近,也更逼真。
以福寿园为例,其云祭扫平台已迭代至3.2版本,并整合了云祭扫、云相册、云讣告、云守灵、云直播、云共祭、云祈福等众多模块,还增添了人生微电影生成、老照片修复、人生故事记录、数字纪念馆等多种功能。最新数据显示,“福寿云”云祭扫平台累计使用量近两百万人次、覆盖全国40余座城市。
墓碑瘦身、纪念扩容,见证跨越时空的爱情
在福寿园云祭扫平台,其中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手机上一键下达指令。由此,代客祭扫、网上自助办理业务等,均可实时、实地呈现。然而,云祭扫的背后链接者却是人。它所连接的,是云端与现实的精神抚慰,是打破时空阻隔的情感表达。
采访中,有一个故事深深打动着人们。每周,王先生都会来到上海福寿园为已逝的太太送上鲜花,雷打不动。然而,为配合疫情防控,他只能通过云祭扫平台让工作人员代献鲜花。
一天下午,工作人员照例准备了一束百合送到太太墓前,而先生因为无法来园祭扫,就用无人机穿越园区拍下了视频。镜头里,飞机由远及近缓缓地落在太太墓前,和纯洁的百合花一起静静地停留在那里,似乎在诉说着他们的爱情。而后,飞机镜头从地面慢慢升高,在高空盘旋着留恋不返,拍下了整片安详的园区。
事后,王先生将无人机视频上传到了“福寿云”云祭扫平台。王先生留言说:“当我知道疫情防控园区关闭时,心中充满了悲痛,又不知如何是好。你们所做的一切,提供的这种人文关怀,让我和家人内心得到抚慰,我们也能安心居家配合防疫工作。”云祭扫,见证了这段跨越时空的爱情。
在福寿园国际集团首席品牌官李经衡看来,云祭扫的方兴未艾,与其说是疫情之下的应变之举,不如说是数字化服务在改变传统祭祀、满足精神需求上的一次应用。“墓碑瘦身、纪念扩容”,我们记载和纪念的内容,终于从一方石碑,变成了载体多元的网上纪念馆,变成了容量无限的记忆存储库,而这或许才是清明的真义。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单颖文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