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探险简史》
[美]罗伯特·D·巴拉德著
罗瑞龙、崔维成等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
人类是天生的探险家。从生命之初的婴幼儿时期起,我们就是好奇心旺盛的物种。喷涌数千米高的热带火山、燃烧着坠落的千万颗流星、航行数日不见陆地的远洋,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大自然的终点。
还记得 “泰坦尼克号”吗?一个世纪前,“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成了最奢华的旅行。这艘巨轮于1912年4月14日深夜沉入漆黑的海水,也许还没等到它触底,关于它的传奇已开始疯狂滋长。于是,世界各地的海洋学家都以发现“泰坦尼克号”沉船为其人生目标,并不断追寻。
1985年夏末,罗伯特·D·巴拉德的“诺尔号”考察船在纽芬兰以南600多公里外的一片北大西洋海域来回巡查,船下拖着的摄像机器人“阿尔戈号”最先发现了海底的异常所在。是的,“泰坦尼克号”,他找到了!
其实,巴拉德早就对“泰坦尼克号”的传奇神往不已。他写道:“这个搜寻 ‘泰坦尼克号’的机会,我实在已经等得太久了。即使是身为地质学家参与此次相关研究,与其他科学家一起寻找海底火山、热液口和深海绿洲时,我也想着什么时候能去寻找那艘沉没的英国豪华邮轮。鉴于我们现在的技术和经验,我想探寻‘泰坦尼克号’已经不再是撞大运的事情了。我迫不及待地想把这项技术应用于更伟大的事业上,我相信它一定是打开‘泰坦尼克号’之谜的那把钥匙!”
于是,他带着新的技术信心满满地踏上了寻找 “泰坦尼克号”的旅程。但要锁定它的确切位置,并穿越4000米深不见天日的水域去到它的身边,对巴拉德的挑战不啻一次登月。他与美国海军接洽获得资金支持,又与法国的水下考察部门合作,共同实施搜索行动。
尽管巴拉德团队读过大量关于 “泰坦尼克号”的资料,研究了许多照片,但当亲眼见到它时,他们依旧深受震撼。这艘船实在是太大了,好像是山一般撞在了海底,这是座披着满身铁锈,一次能排开 46000吨海水的大山,但是山还是断了。原本885英尺长的船身在沉没前就被分割成了两半。前半段船体的状况出人意料的好,它直直地矗立在海底,船艏埋在60英尺深的淤泥之中;船体的中部失踪了;船艉扭转了 180度,孤独地面向后方,看起来这部分已经因为内爆完全破坏了。
“泰坦尼克号”沉船的发现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个象征。它证明那个时代的尖端水下探索技术即将把深海世界的无限秘密呈现于世人面前。
不仅仅是“泰坦尼克号”沉船的发现,《深海探险简史》还将奇异的深海绿洲——热液喷口、地球的发源地——大洋中脊、“长尾鲨号”潜艇残骸的故事娓娓道来。由于大部分历史作者都亲身参与过,因此本书更像是一本回忆录。翻阅过程中,读者离开了熟悉的海面,跟随着先驱们的步伐,进入广袤而黑暗的深海中,不畏艰险地进行着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不断地探索深海的奥秘。
本书译者,原“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教授说:“本书叙述的故事性很强,一读就让人停不下来,也让人看到了漫漫历史长河中,深海探险的先辈们是如何不畏艰险地拼搏的。”
《深海探险简史》既是一部探索海底世界的个人史,更是一部交融了好奇心、科技、商业和军事等因素的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史。“泰坦尼克号”残骸发现者罗伯特·D·巴拉德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诸多方面阐述了深海里惊心动魄的故事。既有宏观的视角也有微观的分析;既有纵向的探究也有横向的比较;既有学术的严谨也有艺术的浪漫;既有自豪的情绪也有清醒的认识。
作者:章迪思
编辑:薛伟平
责任编辑:周怡倩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