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中)和陈忠实(左)、毛锜合影。
转眼,陈忠实离开我们已经快三年了。陈忠实的作品,味道像羊肉泡馍一样浓香,韵致像秦腔一样雄浑,情感像黄土高原一样深厚,文采像八百里秦川一样壮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以农村为题材反映新生活,陈忠实是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不要再介绍我了,各种报刊已介绍得够多了……”
忠实调入省作协,老母、贤妻随他入城,但并没沾他多少光。他为了创作《白鹿原》,重返灞水之滨,骑着自行车,原上原下走村串户,了解民风民俗;区内县外查找资料,收集历史掌故。因经济拮据,他每周还得回作协家中背一次馍。忠实在农村像柳青当年一样,过着普通农民的简朴生活,隔壁村民养着奶羊,自己喂着几只鸡。清晨,一碗羊奶荷包蛋,吃了糍实、耐饥,他可一直写到下午;后晌饿了,下一老碗挂面,吃几片锅盔。写得手臂酸麻了,白天墙角捉蛐蛐,晚上举头望明月;或者打开收音机,抽着巴山雪茄,听段秦腔《虎口缘》,松弛松弛。偶遇友人来访,或楚河汉界对弈,杀个天昏地暗;或西凤美酒数杯,谝得海阔天空,就算是奢侈享受了。他就是这样含辛茹苦,辛勤笔耕,历经六个春秋寒暑,才在知天命之年,向读者奉献出了被称为民族秘史的沉甸甸的《白鹿原》。
在艺术家眼中,《白鹿原》是一座采掘不尽、闪烁着璀璨光芒的艺术宝库。1993年,著名电影导演谢晋欲将《白鹿原》搬上银幕,可惜未能如愿;后西安电影制片厂拿到了《白鹿原》的电影改编权,却因资金问题未能投拍。从1997年全国第九届书展开始至2000年底,陶塑家李小超历时三载,将《白鹿原》陶塑为88个场景、3000多个人物,在西安北部东晋桃花源展出,轰动一时。1999年3月至2001年初,连环画家李志武将《白鹿原》绘制成连环画计720幅,在《连环画报》连载。1999年9月,剧作家丁金龙将《白鹿原》改编成秦腔,由西安秦腔一团搬上舞台,在重大节庆活动中演出50多场……
▲在艺术家眼中,《白鹿原》是一座采掘不尽、闪烁着璀璨光芒的艺术宝库。
时间和人民是最公正的裁判。1997年12月,陈忠实的《白鹿原》在全国130余部推荐评选的长篇小说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消息传来,陕西文学界群情振奋,集会庆贺。贾平凹说:“当我听到《白鹿原》获奖的消息后,我为之长长吁了一口气。其实,在读者如我心中,《白鹿原》五年前就获奖了。”20世纪末,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北京图书大厦联袂邀请专家学者,对100年来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遴选,最后,选出100部文学作品为百年优秀中国文学作品。其中,陕西省有四部作品入围,按出版时间顺序分别是: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柳青的《创业史》、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陈忠实的《白鹿原》。
1995年秋,我带着《三原报》社和三原上百名基层作者的重托,到省作协采访时任陕西省作协主席的著名作家陈忠实。得知我的来意,他一再劝阻我:“不要再介绍我了,各种报刊已介绍得够多了。有的作家到处让人写文章吹,叫人看了都恶心。我还是按你上次说的,给你们报的‘龙桥’副刊题几个字吧!”他领我到他简陋的办公室,朝阳透窗,金线缕缕。我看见夜风在桌上抛下一层薄薄的灰尘,就找抹布去擦。他抢过抹布,硬按我坐下,自己动手抹净桌椅。他裁好宣纸,倒墨濡笔,神情专注地题写“龙桥”二字。看着眼前的忠实,我心里一阵发热,连忙拿起相机,拍下了那珍贵的一瞬间。
因忠实有言在先,采访过了八个月之久,我却迟迟没有动笔:写吧,违背忠实意愿;不写吧,对不起三原读者。可是业余作者们隔三差五赶到报社来,问我为啥还不在《三原报》上介绍陈忠实?我也觉得,不将一位声名显赫而又平易近人的人民作家介绍给三原人民,本身就是一种失职行为。多少次踌躇,多少回反思,我还是写下了《巍峨的山崖——记著名作家陈忠实》。在该文最后,我歉疚地表示:“忠实兄,对不起了!”
不久,刊发在《三原报》上的这篇小文被《咸阳日报》副刊转载,并在《咸阳日报》副刊百期作品评奖中侥幸获奖。1997年1月27日,颁奖大会在礼泉举行,那天,李若冰、陈忠实、毛錡、李星、朱鸿等名家云集。我远远见到忠实时本想躲开,怕挨批评,不料忠实喊住我,淡淡一笑说:“不让你写,你却写了。写就写了吧,你也有你的难处。”随即他拉我坐下与他和毛锜一起合影,还硬把我按在他和毛锜中间。照片洗出来后,我久久不敢拿出来示人,直到2014年初编辑《吴树民文集》时,才按有关方面的建议,收入第一卷《吴树民和师长及文友合影》。
功成名就之后,他依然懂得感恩
1999年5月14日,我们举办“三原县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7周年座谈会”,上上下下一致希望请陈忠实出席。我联系后,忠实答应了。这天上午十时许,忠实在省作协一位三原籍作家王观胜的陪同下,健步走进会议厅。我发现他们两人的裤腿都是湿乎乎的,忙问是咋回事?忠实嘿嘿一笑说:“没事,没事。”观胜说:“昨天下午西安下了一场滂沱大雨,火车站地下通道被水淹了,我们的小车在水当中熄了火,忠实和我一起下车在齐大腿深的水里推车弄的……”我急忙问:“要不要给你俩换条裤子?”忠实笑着说:“哪有那么娇气?基本都干了。”座谈会上,忠实以《白鹿原》如何开头、如何布局、如何塑造人物为主题,讲了近两个小时,让我和与会的50余名业余作者大开眼界,深受裨益。
2004年5月10日,我们又一次举办纪念“讲话”座谈会,再次邀请忠实来讲课。开始,忠实答应来;届时的前一天,他来电话说喉咙疼,来不了了;后得知我们已经通知了全县50多名作者,忠实觉得再通知取消不好,必须来。忠实来后,我说:“不能讲就不要讲了,大家能见见你,就高兴得不得了了。”忠实说:“那我就少讲一会儿吧。”结果却一下讲了个把小时。大家都非常关心忠实的病况,一位女作者还专门买了治喉咙的药送给忠实应急。中午用餐只有煎饼、锅盔、玉米糁稀饭,和绿豆芽、洋芋丝等几盘素菜。我们觉得两次请忠实讲课都没有付费,又让他吃这样的饭,心里十分过意不去。忠实却说吃得很可口。我心里明白,忠实知道基层搞这种活动缺乏经费,怕让我们作难。活动结束后,忠实想去于右任纪念馆参观,大家都愿陪他去,他笑着说:“人太多影响不好,树民和我去就行了。”参观时,他仔细认真,一脸虔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2年,我奉命编辑改革开放近30年三原县的文学精品选《龙桥新韵》,想请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题词,但因编委会筹措经费受阻,我们无稿费可付,而那年,忠实一幅四尺宣市场价已近二万元。当我忐忑不安地对忠实说了情况后,忠实在电话那头笑着说:“我从来没想在你三原挣稿费!”不久,就收到了忠实龙飞凤舞的题词:“右任故里文风鼎盛 龙桥新韵翰墨飘香——祝贺三原当代文学作品选出版 原下陈忠实。”那次题词的王巨才、阎纲、周明、贾平凹、雷涛、肖云儒、赵熙、叶浓等10多位文坛师长,写三原稿件收录入书的国学大师霍松林和钟明善、孙皓晖、李星、毛錡、党永庵、李沙铃、李敬寅、佘树声等40多位书坛或文坛大家,都和忠实一样,全力支持,分文不取。
对于我个人,忠实也同样有求必应,不遗余力。
2010年初冬,我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缘结红玉兰》,打电话问忠实可否给我题写书名?忠实回答:“没麻达!”不久,就寄来横竖两幅题签,后面还郑重地盖着他的鲜红图章。2013年初冬,我筹备编辑拙文集五卷本,打电话请忠实题词,忠实还是一口答应:“没麻达!”不久,他题写了“吐纳珠玉之声 卷舒风云之色——癸巳年秋书刘勰句致吴树民文集原下陈忠实”,寓意深邃,笔墨酣畅。我手捧忠实兄的墨宝,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陈忠实为本文作者五卷本文集所题的词。
2013年3月21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的首届“白鹿当代文学编辑奖”在京揭晓,陈忠实专程赴京出席,亲手为杨柳、孔令燕颁奖。该奖项由陈忠实提议,并由他出资提供奖金,两年评选一次,专门用以奖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当代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编辑工作中贡献突出的编辑。这个奖的高贵之处,在于向社会传达一种信息:人,应该懂得感恩。忠实功成名就之后,依然想着当初帮其成长的“贵人”,自掏腰包设立奖项,就是感恩美德的映照。
2013年7月26日,忠实的老朋友作家张敏打电话给我,说第二天一些朋友自发为忠实贺寿,问我能不能到西安参加聚会。我自然满口答应。次日中午聚会前,我悄悄找张敏想出一点贺仪,张敏豪爽地一挥手:“我欠忠实的,全包了。分文不收!”他安排我和忠实同坐一桌,小声叮咛:“让忠实喝高兴就行了……”那天喝酒,用的不是酒盅,而是比馒头还大的小黑碗。我对面坐的是一位耄耋之年的退休老者,叫李禾,曾任甘肃省作协副主席、《飞天》杂志小说散文组组长。忠实请李禾坐在他的旁边,不时双手端起酒碗向李禾敬酒。原来,李禾早年慧眼识文,在《飞天》杂志首发了忠实的小说,这也是忠实第一次在陕西之外的省级刊物上发表作品。忠实对李禾的热情和恭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死后都有一座纪念碑,无论其有形还是无形,都是生前用自己的言行、作为、品格,由自己一点一点砌垒起来的。陈忠实,用他的人格品德和那部49.6万字的《白鹿原》,建造起一座独特的纪念碑——花岗岩一样坚实,秋日菊一样夺目,春晨阳一样明丽,万年松一样苍劲!
作者:吴树民
编辑制作:薛伟平
责任编辑:周怡倩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