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一早就得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徐中玉先生去世,心里感到十分悲痛!
我虽曾求学沪上,却无缘拜见徐先生。但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初毕业的大学生,当然学过徐先生主编的中国第一本《大学语文》,虽几经搬家,这本当年的一流教材还插在我的书架上。这两天翻翻,发现书中选用的除了中国文学名篇之外,徐先生他们当年也非常注重培养中国大学生的外国文学阅读能力,书中选文包括阿赫玛托娃、契诃夫、奥尔多·利奥波德、东山魁夷等欧美亚名家的作品。徐先生了解的外国作家当然不限于《大学语文》收入的这几位。近期我还有幸读到徐先生有关赛珍珠的文字。
徐中玉的赛珍珠研究文章写于1992年。1991年元月,赛珍珠的“中国故乡”镇江主办了中国历史上首次“赛珍珠文学创作研讨会”,纪念赛珍珠这位“中美文化交流之友”(王元化语),“历史终于消除了误解”(董乐山语)。这次研讨会成为赛珍珠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然而,第二年在上海召开的另一次赛珍珠研讨会现在却少有提及,其实,这次会议同样重要。上海社会科学院于1992年10月17日在新锦江大酒店举办了“纪念赛珍珠诞生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美国赛珍珠基金会向大会发来了贺电。时任上海作协主席的徐中玉出席了会议。
徐中玉在会上做了题为《赛珍珠是中国人民的朋友》的发言,并于会后公开发表。他首先强调了纪念赛珍珠的意义,认为在她百年诞辰时纪念她,有利于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共创一个和平、发展、进步的新世界;他认为,这也是赛珍珠一生努力追求实现的目标。
在发言中,徐中玉分析赛珍珠《大地》《母亲》以及她为她的父母所写的两部传记,即《战斗的天使》《离乡背井》等作品,认为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了中国农村和农民的艰苦生活和奋斗精神,以及她父母在中国人中间的各种感受和情趣,评析了当时中国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而且,“当时我国作者还极少有如此细致,同时涉及比较上层、底层中国人,”徐中玉认为:“这些材料无论在艺术上或学术研讨上都很珍贵。”这在中国刚开始重新评价赛珍珠及其创作的时候,是极高的评价,也反映出徐中玉的学术胆识。
徐先生还简要地介绍了赛珍珠在中国的经历、她对中国典籍和通俗小说的广泛阅读、她英译的《水浒传》,认为赛珍珠不仅愿意向西方人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她也具备从事这些工作所需要的“难得的条件”,正是这些条件,使她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比同时代外国作家更为丰富和细致。徐先生还特别指出,赛珍珠在不少重大问题上,摒弃了之前和当时许多西方人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她“能爱中国人民之所爱,恨中国人民之所恨”。徐先生认为,赛珍珠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热爱有其不凡的原则基础,完全不同于那些对中国单纯猎奇的一般游客。
徐中玉还特别提醒,我们对赛珍珠的作品介绍不多,对她的思想艺术还大都缺乏研究。关于今天如何评价赛珍珠及其作品,徐中玉提出“四看”,即我们应当将它们置于历史发展过程中来看、跟西方许多作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态度比较来看、从总的和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成就和艺术价值来看、从求同存异不事苛求以便共同创造和平发展和进步的世界大环境来看。
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降中国赛珍珠研究,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徐中玉当年所提出的赛珍珠研究的“四看”,具有明确的方法论意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引领了中国后来的赛珍珠研究朝着客观、公正和全面的方向发展并取得研究成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仅不应忘记徐中玉先生,而且应该重温他的真知灼见。
作者:姚君伟
编辑:陈晨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