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护卫舰“紫石英”号
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追击阶段后,刘伯承和邓小平即率领第二野战军进军大西南,陈毅和粟裕则率领第三野战军解放广大华东地区。
但是,1949年5月15日,华东军区却发布了这样一道命令: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公布令:任命刘伯承为华东军区司令员、任命陈毅为华东军区副司令员。
根据这一命令,刘伯承于1949年5月15日出任了华东军区司令员一职,陈毅则担任了副司令员。
刘伯承率领二野挺进大西南是确定无疑的历史事实,那么出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在这一历史的神秘面纱之后,是一场鲜为人知的“中美暗战”。
并肩进华东,横渡长江慑强敌
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精锐力量损失殆尽,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随即开始部署对国民党军实施战略追击。与后来四大野战军分头进军、横扫中国边远地区的部署不同,在早期的战略追击部署中,第二野战军的任务并非挺进大西南。
早在1948年12月12日,国民党军杜聿明集团被围陈官庄,淮海战役大势已定,中央军委随即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和谭震林等人,明确规定,大军渡江之后,两大野战军的任务是“协力经营东南”。12月24日,中央军委再次电报指示,战略决战胜利后,“以刘邓、陈粟两军出江南”。1949年3月14日,中央军委进一步强化了这一部署,要求二野“两年内留华东,不作新的机动”。通过上述文献显然可以看出,中央赋予二野的任务是与三野一起解放华东地区,而且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这一任务不会有大的变动。
那么,中央为什么会作出这样一种部署呢?答案是,为了应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的入侵和干涉。
在整个解放战争中,美国一直是国民党的最大后台和强力支持。中国内战期间,他们不但为国民党政权摇旗呐喊,提供武器弹药,甚至还出动飞机、军舰帮助国民党军实施战略机动。当国民党军败局已定,解放军即将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之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气急败坏之余,极有可能会直接出兵扶持国民党政权。果不其然,就在解放军即将大举渡江之际,震动一时的“紫石英”号事件发生了。
1949年4月20日上午,英国护卫舰“紫石英”号突然闯入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炮兵控制的江阴、镇江段江面。解放军官兵随即发炮警告,但“紫石英”号装聋作哑,继续在长江中逆流而上。进入三江营水面后,“紫石英”号竟然对驻守在这里的解放军发起挑衅,解放军随即实施火力拦截。一番你来我往之后,“紫石英”号被击中搁浅,慌忙升起一件白色衬衣乞降,解放军随即停止炮击。
日暮西山的英国尚且如此嚣张,势力正盛的美国势必更加狂妄。毛泽东对这一切早有预料,他决心从最困难的情况出发,以美国出兵中国为前提考虑下一步战略决策。在1949年1月初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毛泽东郑重提出:不要讲美国不出兵,而是准备美国出兵并准备与之打,以取得主动……
基于上述考虑,中央和毛泽东特别安排二野进军华东以慑止美国。5月23日,中央军委在一封电报中,对二野的任务和原因作了专门解释:“二野目前任务是准备协助三野对付可能的美国军事干涉,此项准备是必需的,有此准备即可制止美国的干涉野心,使美国有所畏,而不敢出兵干涉。”毛泽东的这一做法,是典型的“以力慑敌”和“以备止战”。历史证明,正是毛泽东的这一部署,使得中方在即将爆发的“中美暗战”中取得主动。
本文开头处提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公布令》,公布时间为1949年5月15日。此时国共两军正在上海反复鏖战,美国正在一旁虎视眈眈、伺机而动,堪称第二、三野战军联合经营东南、慑止强敌的关键时刻,自然也是华东军区历史上的“特殊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军区成立于1947年,是一支独立的战略力量,司令员和政治委员一直由陈毅和饶漱石担任。但在1949年5月这段时间,在美国的强大威胁下,在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蓝图中,华东地区迅速发展成为第二、三野战军的共同战场,华东军区随之升级为原华东和中原两大战略力量的联合体。在这一特殊形势下,刘伯承出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实,5月15日只是华东军区领导任命的公布时间,实际任命时间还要稍早一些。在此之前的5月8日,华东军区成立海军司令部的电令中,签署的司令员即为刘伯承。此外,当时二野进入华东军区领导层的并非仅刘伯承一人,二野的政治主官邓小平出任了华东军区第一政治委员(饶漱石和谭震林分别出任第二、三政治委员),二野参谋长李达则出任了华东军区参谋长。
硝烟趋淞沪,中美暗战波澜急
京沪杭地区,是美国在华利益较为集中的地区,其中尤以上海为最。毛泽东高瞻远瞩,把上海作为透视美军意图和底牌的战略枢纽,给予高度关注。当解放战争的硝烟逐渐趋近的时候,上海同时迎来了两场战争,一场是国共两军的正面交锋,另一场是中美双方的暗战和博弈。
5月18日,在3艘美国军舰保护下,6艘载有国民党军的轮船,从上海驶出吴淞。
5月20日,高桥以西到林家宅沿江一线,有舰船5艘向我军阵地炮击,其中2艘悬挂外国旗帜,3艘无旗帜。
上述种种行径,无疑是外国势力对中国内战的野蛮干涉,当然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底线的一种试探。第三野战军迅即将此事报告中央军委。
5月20日,中央军委复电:“黄浦江是中国内河,任何外国军舰不许进入,有敢进入并自由行动者,均得攻击之;有向我发炮者,必须还击,直至击沉击伤或驱逐出境为止……但如有外国军舰在上海停泊未动,并未向我军开炮者,则不要射击。”
中央军委的这一指示虽然简短,却极具指导性和操作性。其本质内容就是既不示弱,也不故意挑衅,既要在必要时候坚决还击,维护国家主权,又不能做无谓的盲动,给美国介入提供借口。
后来,前线部队很好地执行了上述指示。5月23日,解放军第31军的重炮部队,对高桥东北海面活动的10余艘外国和国民党军舰进行猛烈射击,击中7艘,所有军舰纷纷逃窜,此后西方各国的军舰再不敢轻易到附近水面活动。
没了美军撑腰,上海国民党军自然挡不住强大的解放军,淞沪作战很快以共产党人的胜利宣告结束。
发生于上海的这场“中美暗战”,虽然没有硝烟弥漫,没有枪林弹雨,但双方你来我往,互相试探,几度权衡,其间不乏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最终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有效慑止、有理有节的斗争策略下,美国选择了妥协和放弃。
上海是美英等国在中国长期经营的据点,上海易手之际,美英等国尚且不敢为国民党出头,在这之后,西方列强直接出兵干涉中国内战的可能性自然大为降低。毛泽东洞若观火,窥透了对手的底牌和底线。接下来,毛泽东将就解放军的战略部署做出重大调整,解放全中国的进程将因此大大提速。
进军大西南,横扫川黔如卷席
1949年5月23日,中央军委就战略追击部署做出新指示,要求二野暂时仍以协助三野对付可能的美国军事干涉为主,同时准备于两个月后,“以主力或以全军向西进军,经营川、黔、康"战略任务的调整,迅即带来华东军区领导任命的改变。原总政治部组织部编的《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史资料》记载:1949年6月后,华东军区仍由陈毅任司令员。随着刘伯承华东军区司令员任命的结束,中美之间的暗战也暂时告一段落。
在这之后,美军始终不敢出兵中国,二野进军大西南的任务得以顺利实施。当年10月10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会议,决定由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24人组成中共中央西南局,以邓、刘、贺分任第一、二、三书记。同时还决定成立西南军政委员会和西南军区,由刘伯承任军政委员会主席,贺龙任军区司令员,邓小平任军区政治委员。
11月1日,第二野战军发起进军川黔作战,进军大西南的战略行动正式揭开帷幕。在兄弟部队配合下,二野主力一路疾进,先下贵阳,再克重庆,三占成都,俘虏宋希濂,迫逃胡宗南,连战连捷,势不可当。进军大西南作战中,二野在兄弟野战军有力配合下,歼灭国民党军及游杂武装多达90万人,解放了川、黔、滇、康四省的广大领土,创造了永不磨灭的丰功伟绩。
——摘自《党史纵横》2019年第十期
作者:赵延垒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