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蒋介石、宋美龄和蒋经国
我大伯姜必宁1929年出生在浙江江山城关,姜氏家族原是晚清时江山当地一个颇有名望的书香门第。1947年,伯父进入上海江湾的国防医学院学习。1948年,国共战争时局吃紧,国防医学院转迁台湾。伯父遂仓促离乡赴台。1954年毕业后,伯父任职台湾“三军”总医院心脏内科住院总医师,从此投身心脏病学的事业。留学英、美深造返台后,伯父就任荣民总医院心脏科主任并在国防医学院担任内科教授。台北荣总是蒋经国于1958年为了照顾退辅及荣眷亲自创立的。
而更具传奇色彩的是,伯父从1972年开始,先后担任过蒋介石、蒋经国的主治医师,被称作“两蒋”御医。
蒋介石的最后岁月
1972年,伯父留学进修返台。当年5月,蒋介石的侍从医官发现蒋出现气喘、腿肿等心脏病的征兆,便向蒋夫人推荐了伯父。当伯父来到戒备森严的士林官邸面见宋美龄时,宋有些怀疑地说:“这么年轻!可以吗?”经侍从医官熊丸、陈耀翰的大力推荐,伯父成为蒋介石医疗小组的一员,开始了并不轻松的御医生涯。
伯父踏人官邸才两个月,1972年7月20日,一个炎热的下午,蒋介石突感胸口不适,全身冷汗,神志迷糊,进入休克状态。蒋介石发病当夜,群医会商,决定由卢光舜医师去纽约请旅美华裔名医余南庚教授到台湾会诊。
据伯父回忆,两位救星马不停蹄、风尘仆仆赶到中兴宾馆的那天是7月23日,经过检查,此时的蒋介石心肌梗塞并发急性肺水肿,实际上已接近弥留状态。虽然在过去三天里,医疗小组尽了最大努力,但病人的状况依旧是凶多吉少。当时,余教授想起一篇临床报告中以血管扩张剂治疗心肌梗塞合并急性肺水肿的成功病例,同伯父商量后,医疗小组果断采取了这项方案。静脉注射血管扩张剂约半小时后,奇迹出现了,昏迷了三天三夜的蒋介石,神志清醒过来。
▲蒋介石病重后常让值班护士朗读《唐诗三百首》
但蒋介石从此卧病在床、半身不遂,无法办公,一切大事基本交由蒋经国主持。蒋介石的饮食起居都需要人帮助,直到1975年去世前的三年中,12位教授级主任和护士24小时不间断轮流在床侧值班,就连士林官邸的二楼会客室也被布置成护理病房,急救设备应有尽有。
伯父三年间几乎每天进出士林官邸,亲历了蒋介石生命的最后时光,但他口风甚严,官邸讯息,连妻女都少有所闻,只是在荣退后才提起这些往事。伯父回忆侍医蒋介石的轶事,说印象最深的是蒋对唐诗的爱好。蒋介石后来病重体弱,连捧书都很吃力,所以常让一位值班的护士朗读《唐诗三百首》。护士有时遇见不认识的字十分窘迫,这时蒋介石就会教给她。后来蒋去世人殓时,蒋夫人和孔二小姐就是听从伯父的建议,把那本封面改用牛皮纸修补过的《唐诗三百首》放入棺中。
1975年4月5日,这在伯父记忆中是难以忘怀的,因为这天夜里,蒋介石心跳突然停止,伯父那天正好值夜班,他看到心电图在监视器上即刻消失,紧急抢救无效,蒋介石就这样在睡眠中与世长别,享年88岁。
蒋经国猝逝
伯父的医术深受蒋家人的信赖,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间,他又继任蒋经国的“御医”。
▲蒋经国(左)和蒋介石合影
蒋经国长期患有H型糖尿病,就因为这种顽固的疾病,他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伯父回忆蒋经国抱病的痛苦,说除了白内障,1984年,蒋经国的右眼视网膜剥落,接受了手术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雪上加霜的是,术后不久,他的双脚也由于糖尿病并发症失去了知觉,到最后,上床、洗澡、上下车、吃饭这些日常的行动都需要副官抱扶,无法完全自理。而最让伯父忧心的,还是蒋出现的心脏问题,不但有心律不齐、血管硬化,还出现了心衰竭,因此也安置过一个心率调节器。伯父说,十年间,蒋经国住院数十次,他的病历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可见蒋经国晚年的身体状况实在不容乐观,几乎可以说是灯枯油尽。可想而知,作为医疗小组召集人和主治医师的伯父,心里承受的压力煎熬更不必说了。
1988年1月13日这天早上,蒋经国起床后就觉得身体不舒服,但检查血压、脉搏和体温都还正常。然而到了下午,他突然大量吐血,迅速引发了休克和心脏呼吸衰竭。伯父他们医疗小组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抢救,但已经回天无力,到下午3点50分,蒋经国病逝于台北的七海官邸,享年78岁。
蒋经国这种吐血猝逝的病例,在医学上其实并不少见,但由于当时蒋经国的病情一直对外保密,导致外界感到他的病逝十分突然。于是,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猜测,那段时间也是伯父“御医”生涯中最难熬的一段。当时,不光是坊间各种传闻、媒体发难,“立法院”和“监察院”还组成专案调查小组。好在最后终于水落石出,专案调查小组宣布医疗无误,蒋纬国和“行政院院长”俞国华也出来主持正义,这才还伯父清白,平息了这场风波。
——摘选自《档案春秋》2014年05期
作者:姜鸣真口述 昂俞暄整理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张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