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的来处》
卢玮銮 熊志琴主编
北京出版社出版
2002年,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玮銮开设了“文学与影像比读”课程,以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小说作为研读对象,并邀请相关的演员、导演、作者为学生演讲及接受访问,对影像与文学展开了不同角度的探索。本书收录了张国荣、伍淑贤、许鞍华、刘以鬯的演讲及访谈记录。游走于影像与文学两种完全不同的媒介中,他们的创作者说,出于文学,入于光影。文字与光影交错之间,互为参照。
>>在《胭脂扣》中,我如何演绎十二少这个角色?
《胭脂扣》中十二少的角色最初选角是郑少秋,后郑因沈殿霞(按:郑少秋前妻)怀孕而辞演,故由我接手。
最初接到《胭脂扣》的剧本,我的戏份只有三页纸,对白的总数不过是十多句而已,工作量只有十天左右。
事实上,在《胭脂扣》原著中,十二少这角色的重要性远远不及如花,但我接手此戏,到往试造型—一袭长衫,如此风度翩翩,直教人觉得,这角色根本是为我度身订造的。碧华为我的魅力所打动,于是特别为我增写戏份,而导演关锦鹏也把我的拍摄期增至二十多天,电影最后以两个不同年代的双线形式发展。
这也许说明了,我是一个有魅力的演员,对一个作者而言,或从商业的角度而言,我对观众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跟叫座力,这正是市场的基本需求。
基于上述原因,故在电影版《胭脂扣》中,十二少这个角色的着墨远较原著为浓,因此这套戏更令我获得“最佳男主角”的提名。而在我所演过的角色当中,个人最喜欢的是《胭脂扣》中十二少的角色,当时导演关锦鹏的拍摄很开放,角色情感的表达绝对是义无反顾、毫无保留的,就这点而言,我觉得是关锦鹏导演对我的重视与提升。
对于《胭脂扣》这套戏,有人觉得关锦鹏放大了女性的执着,而我的看法是:碧华的原著故事本如此,人物本如此。
▲《胭脂扣》电影剧照
至于十二少这角色,实在是相当复杂也是相当简单的,他舍得为如花放弃丰厚的身家,但在生死抉择之时,又表现得极其懦弱无力,乃至逃避。基本上,我觉得十二少是一个“色鬼”,也是一个“无胆鬼”,演这样的角色是一项挑战,因为在这个人物身上,充满了“性”与“爱”的张力!
而李碧华的《胭脂扣》最能吸引人的一点,是她能写出人物那种醉生梦死和为爱倾尽所有的感觉,又能引领读者进入她精心经营的情调和氛围中,使读者可以不断follow(跟进)故事的情节。前些日子小思曾介绍我看一篇李碧华的新作—《吞噬》,也是一篇写得十分出色的作品。所以碧华的作品,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演绎她笔下的角色前,就先对角色有了好感。
而《胭脂扣》电影版跟文字版的结局有点差异,这点差异呈现的,是导演和作者利用影像与文字两种媒体表述故事时的不同考虑,但无疑电影版本的戏剧性较浓,这也是必要的。
>>如花与十二少的爱情纠结是怎样的?
有人质疑,以《胭脂扣》中十二少所服的鸦片分量,结果是如花死了而他竟能逃过大难而苟活,是否有不合理之处。关于这点,碧华的解释是:“十二少是一名富家子弟,自小丰衣足食,故身体底子较为妓的如花为佳,抵抗力也较强。”而我的意见则是,如果十二少死了,《胭脂扣》便无以为戏了,而且世事无奇不有,本就没什么不可能的。至于故事中,“殉情”的情节是如花一厢情愿的设计毒害,她趁十二少意识模糊之际喂他食鸦片,本质就是“存心欺骗、蓄意谋杀”,但在电影的结局里,潦倒且生活不堪的十二少,见到如花的鬼魂,竟对着她的身影哭诉“对不起”,这当中是否有矛盾?
事实上,十二少又何尝不知如花的用心,歹毒却也可敬。这个女子为他香消玉殒,苦苦等了他半个世纪的时光,而他实在负担不起这么沉重的感情,也不敢跟她同死。因此,十二少要致歉的是他对这个女子真情的辜负。这跟如花蓄意谋杀他是两回事,因为到底如花是死了,而他却活了下来!
关于电影《胭脂扣》的结局,刚才这位同学说不解如花既然见到年老而又活得潦倒的十二少时便对他死了心,为何仍要把胭脂匣还给他?
你是否还没恋爱过,所以才有这个问题。一个未曾真正恋爱过的人,在感情上还是一个小孩,他不会知道爱情会令人何等地刻骨铭心,也不会明白恋爱里的人有时会出现那种既复杂又矛盾的心情。爱情绝不是A+B=C这么简单的事。好像如花,她最后把胭脂匣还给十二少,是想当面与他来个了断,感情上是决绝的。胭脂匣是十二少给如花的定情信物,把如此重要的东西归还,表示一切完全结束,如花那么多年来的苦苦等待,终于可以真正画上句号。
>>《霸王别姬》的结局处理
《霸王别姬》这电影的结局很吊诡,较之原著的结局相差甚多—原著是另一个“虞姬”菊仙死了,霸王段小楼“渡江”南来香港,数十年后重遇年迈的蝶衣,洗尽铅华的两人在澡堂里肉帛相见,只是他们都老了,一切暧昧的、似是而非的情感都淡了。
▲《霸王别姬》电影剧照
至于电影,则大刀阔斧地删了南来香港这一笔,只交代饰演“虞姬”的程蝶衣在台上自刎,而“霸王”段小楼喊了一句这个“女子”在现实生活里的小名,而后脸上浮现一抹充满悬疑的笑,一切就此打住。
其实电影这个结局是我跟张丰毅两人构思出来的,因为我跟他经历了电影前部分的制作跟演绎,都有感在大时代的浪涛中,电影是难以安排霸王“渡江”南来的。毕竟,“文化大革命”这部分是很沉重的戏,经历了这段,实无必要像小说那样再安排他们年老的重逢,这会令“戏味”淡了。结局他俩只要凭着彼此昔日的感情和感觉忆起对方,轻轻带过就可以。
>>两个主角之间的关系
我与张丰毅一直着眼于两个角色之间的感情发展,尤其是蝶衣对师哥感情的变化:由起初蝶衣对师哥的倾慕;至中段师哥爱上菊仙,蝶衣仍固执地爱恋着师哥;到尾段,蝶衣年华老去,不复当年,然而与此同去的,还有他与师哥的一段感情。所以蝶衣的死,总括而言有三个原因:第一是虞姬个性执着,要死在霸王面前。故事中,蝶衣其实就是虞姬,虞姬也就是蝶衣,两人的命运是互相影叠的。“霸王”既已无用武之地a,与霸王演对手戏的“她”—虞姬,是再也不能苟延其情的了,故死也要死在霸王面前。第二,蝶衣想以自杀来完成原著故事的情节。蝶衣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他喜爱舞台上那种热烈生动的演出,也只有舞台上与师哥合演“霸王别姬”时,他才能遂其心愿与师哥成为真正的一对。舞台是蝶衣实现其梦想的地方。所以当蝶衣发觉在现实生活里,他与师哥没有了以往那种亲密的感觉时,他宁可选择以虞姬的角色来结束他的生命,做一场真正的“霸王别姬”。第三,年华老去,蝶衣不能接受,选择自杀,因为他曾经是那么芳华绝代而又倾倒众生过。由此可见,主角二人的感情根本无法走出“霸王别姬”这个典故的宿命,所以电影的结局让它回归原来的典故,是最合理和最具戏剧性的处理。
而且以程蝶衣的性情,他是怎么也无法接受这样的爱情,霸王已无用武之地,要在他铅华尽洗之际苟延情感,是难堪的局面。现实生活里,程蝶衣是个放纵的人,却也因此,“她”不能接受现实走到恶劣之境。
▲《霸王别姬》电影剧照
再者,在我们理解中的“别(虞)姬”程蝶衣,是一个有梦想的“女子”,“她”向往舞台上那种热烈生动的演绎,也只有在舞台上,
“她”才有最真实的生命。所以,让“她”死在舞台上,是最合理,也是最具戏剧性的处理。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