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青稞:西藏精准扶贫纪实》,徐剑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12月版
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弱有所扶
——读《金青稞:西藏精准扶贫纪实》
我想要普天之下的老者,老有所养,不再冻死风雪;
我想要苍穹之下的幼者,幼有所托,不再流落街头;
我想要艽野之远的弱者,弱有所扶,安得广厦千万。
——松赞干布的遗训
松赞干布的千年梦想,一代共产党人做到了!近日,“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华优秀出版奖获得主徐剑的全新力作《金青稞:西藏精准扶贫纪实》一书出版发行。该书属国务院扶贫办与中国作家协会联袂打造的“讲中国故事”的文学工程,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致敬性书写。
雁羽带来了雪域青稞的麦香。在作者沿317国道而上,环大北线,对西藏自治区最后一批退出贫困县的县进行了52天的采访之后的80天里,麦香顺着田埂,沿着作者曾踏足的土地浸润了到了字里行间。这是一场万里寒山的旷野书写,一部脱贫攻坚的西藏纪事。作者35年间20次入藏,他了解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这一次,他依然没有一点投机取巧。从藏东重镇昌都入,沿317国道,入藏北,环大北线,再从羌塘无人区挺进阿里,转入后藏重地日喀则,最后止于拉萨、山南、林芝。
走完西藏最后一批脱贫县,等于环西藏高原行走了一个圆弧。每走一步,海拔步步高升,潜伏着无限的风险和挑战。作者要走过农区、牧区、无人区,走过无边的旷野与村庄。在这部用双脚完成的报告文学作品,通过个体命运的变迁感受脱贫攻坚的伟大意义。
在作者的笔端,每天都遇到独特的、传奇的、鲜活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像一股荒原大风扑面而来。而那些平凡的故事,更像是四处弥漫着的牛粪青烟,充满了人间的真切感。可以说,凡有烟火处,就有感人的故事,有感动中国的故事。所到之地,驰目所见,是一幅苍生图;倾情而诉,是一片民生情;牧场上所览,是一幅浮世绘。这些都氤氲着人间烟火。
由于西藏牧区特殊的历史风情,其中有单身妈妈的众生世相,或者未婚妈妈的故事。在噶厦政府时代,这是一个社会恶疾,不少未婚或单亲的家庭成员,沦为乞丐。可是在如今这个时代,这样的事情一去不复返了,她们的命运和生存环境得到了全方位的改善,每个未婚妈妈与孩子都是清一色的建档立卡户,易地扶贫搬迁,搬进了新藏房。政府给她们安排了生态岗,加上草原补助、边境补助、低保政策等保障性制度,与过去的生活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可以说,她们处在社会底层,却受到从中央到地方无微不至的眷顾。这个阶层的群体命运彻底改变了,过上了好日子,令人感慨不已。
行程10000公里,走遍西藏最后19个脱贫县,采访百余位当地百姓:建档立卡贫困户、牧羊人、藏医专家、摊贩、个体户、习近平总书记接见过的村干部、“西藏妈妈”、非遗传承人、“嫁”到西藏的内地人等,通过他们脱贫奔小康的鲜活故事,全景呈现西藏精准扶贫所取得的世所罕见的伟大成就,生动展现了党中央动员全社会力量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堡垒、集中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历程,诠释了“汉藏一家亲,共筑民族情”的深刻内涵。这场精准扶贫行动,这条西藏奔小康之路,同时也佐证了一个中国速度、一个中国传奇、一种中国气象。
从精准扶贫的视角,《金青稞》直面旷野无边的牧场与青稞地上的苍生,书写雪域叙事背景下的新人新事。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恒久地流淌在藏族人民的血液中,在这本书里有关西藏的一切都不再神秘,而是可感可知的。
作者寻找历史的注脚和文化密码,以期从一个更高的历史、文学和文明的视角,来思考诠释这场堪称人类奇迹的精准扶贫行动。
在布达拉宫的墙上,作者看到过那则松赞干布的遗训。依稀记得大意,就此作为题记:我想要普天之下的老者,老有所养,不再冻死风雪;我想要苍穹之下的幼者,幼有所托,不再流落街头;我想要艽野之远的弱者,弱有所扶,安得广厦千万。这是松赞干布的千年梦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杜甫的千年梦想,也是中国文人的千年梦想。天下苍生屋檐上有一片瓦,躯体上有一缕衣,饭桌上有一碗饭,其实何止是这些啊!在西藏,从象雄古国、吐蕃赞普,都在梦想着一个农耕文明的香巴拉、弄哇庆,即一个不愁吃,不愁穿,不用干活,样样都有的神仙世界。天国之境,好梦将圆了。
作者:高庆成
编辑:薛伟平
责任编辑:朱自奋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