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一些重要决策者的日历中,“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安会)始终是一个固定的日程,因为这个一年一度的重要活动从来不乏举世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量级人物。今年,慕安会恰逢它的第50届年会,从1月31日到2月2日,来自全球的400多名国家元首、政府要员、重要国际组织的领导人,以及军界的高级将领和知名的安全政策专家将再次来到慕尼黑“巴伐利亚庄园酒店”,一同探讨或争论当今全球和地区安全的重大问题。
“慕尼黑安全会议”原名为“国际防务资讯年会”,它的创办者是德国出版商埃瓦尔德-海因利希·冯·克莱斯特。1962年,克莱斯特创办了“防务资讯年会”,并于1963年在慕尼黑成功地召开了第一届大会。早年的“防务年会”规模并不大,每届只有七八十人参加,而讨论的议题也大都是限于大西洋两岸关系的安全问题。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会议逐渐变成了一个讨论全球安全政策的论坛。冷战结束后,“防务资讯年会”于1992年正式更名为“慕尼黑安全会议”。如今,“慕安会”的形式已经基本固定下来:每年2月初召开,会期3天,会址在慕尼黑著名的五星级酒店“巴伐利亚庄园”。
“慕尼黑安全会议”虽然只是一个非官方的“民办活动”,但却是当今国际上最重要的安全政策论坛,原因之一就是它具有极高的规格。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每届会议的代表中都有不少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部长,北约秘书长、欧盟委员会主席、联合国的高级代表以及一些国际组织的领导人也都是这里的“常客”。此外,广泛的参与性也给“慕安会”增添了光彩。从去年的第49届年会开始,“慕安会”的代表性已经覆盖了世界五大洲。不同地区、不同制度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国代表共同探讨事关人类命运的安全问题,使“慕安会”在国际上具有了重要的影响力,也使它成为了“安全政策领域的达沃斯论坛”。
“慕安会”现任主席、德国著名外交家伊申格尔总是强调这个论坛的“非官方”性质,其一大特点就是会上的发言不作记录,这给与会者畅所欲言留下了很大空间,许多观点也可以先在这里进行试探和交流,不必担心引起外交上的纠纷。因此每届年会上都不乏唇枪舌剑和激烈的思想交锋。2007年,俄罗斯总统普京猛烈抨击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北约构筑“新柏林墙”,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此外,“慕安会”给各国政要和专家们提供了一个多边的交流平台。代表们可以利用会议以及会议休息时间进行“私下会晤”,一位多年参会的德国安全政策专家告诉记者,这才是“慕安会”最大的魅力所在。多年来,“慕安会”始终紧扣时代脉搏,探讨国际大趋势和最新、最紧迫的热点问题,因此它被誉为国际形势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
50年来,“慕尼黑安全会议”已从最初讨论西方安全战略的欧美论坛逐步发展成为商讨全球综合安全政策的重要平台。随着中国的崛起,“慕安会”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1999年,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梅兆荣首次代表中国政府参加了第35届“慕安会”,并在会上发言,阐述了中国在国际安全政策方面的立场。此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等多位中国政府高级代表先后出席了“慕安会”。2010年,杨洁篪作为第一个中国外长出席了第46届“慕安会”,发表了《变化中的中国与世界》的演讲,传递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声音。
“慕安会”主席伊申格尔告诉记者,近年来,由于“慕安会”的影响不断提升,要求参加会议的各国人士越来越多,但受场地限制,每届年会不得不婉拒一些国家的政府官员。但这个做法不适于中国。鉴于中国在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中的重要分量,伊申格尔希望中国政府能够派出更高级别的领导人和更多的代表前来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
文汇报首席记者 严建卫(文汇报慕尼黑1月30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