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内江路波阳路上的临时摊贩疏导点已启动2个多月了,这个为解决马路菜场脏乱差问题而搭建的疏导点,目前来看效果并不理想——临时菜场里鲜有人气,而定海路、海州路上的马路菜场依然热闹,通不了车也没法走路。
好做法为何难奏效?大家都很委屈。居民觉得临时疏导点菜品少菜价贵,摊贩抱怨没人气还要收摊位费,城管说人手少没法管……这就像一个“死结”,环环相扣,恶性循环。“死结”如何解?日前,定海路街道的居民、流动摊贩及城管代表三方面对面,各方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认为只有各退一步才能换来良性循环。
问题:马路菜场屡禁不绝
要说定海路、海州路一带的马路菜场,可能是全上海最便宜的“菜场”了,这里黄瓜每斤2元,小青菜每斤0.5元,带鱼每斤20元。根据现场近百位定海路街道居民的反馈,附近几乎每个人都曾在马路菜场上买过菜。
巨大的人流量,带来了脏乱差问题。“菜场上卖鱼的摊贩乱扔鱼肚肠,天热臭气熏天,天冷路面结冰,滑得不得了,据我所知去年就有2位老太太在那里摔骨折了。”定海路街道居民徐美萍说。更有居民反映,定海路马路中间没法走路,有一次这里小区有居民重病就医,120急救车因为道路不畅,怎么也开不进来。
去年7月,定海路街道租用了波阳路上地产开发商还没“开垦”的一块场地,搭建了临时摊贩疏导点,情况有所好转,内江路上环境干净多了。但没过多久,马路菜场出现了回潮,而疏导点内,摊贩不进去,居民也不进去。对此,定海路居民、市民巡访团成员稽连喜表示,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最大的原因是疏导点太小,“只有1000多平方米,居民有10万,如果买菜的居民都拥进去,根本挤不下,而且这里货源不多,荤菜蔬菜的选择范围都很小。”也有居民一针见血,“外面买菜既便宜又新鲜,当然在外面买。”
摊贩也有自己的苦衷。袁增权去年从马路菜场搬入临时疏导点,发现客流量明显少了。“我卖的带鱼里外价钱是一样的,但在马路上一天可以卖掉100斤到150斤,里面生意就没那么好了。”他说,外面赚得比里面多还不用缴管理费,因此就算在临时点里“安家”的摊贩也常常会溜出去。
另一位做豆腐生意的老板娘也表示,卖菜的小贩都讲薄利多销,以前在外面可以卖100多斤豆腐,里面生意不好没客人,还要缴纳每天15元的摊位费,摊贩们当然不愿意。
“这里有规划的原因。”定海路街道城管队赵队长坦言,定海路有10万居民,但附近正规菜场没几个,供需失衡是“马路菜场”出现的诱因。赵队长倒苦水:“我们想管也管不了,城管队一共24个人,一线员工15人,每天早上6点上班,一天8个小时,早上两部车蹲两个点,波阳路点我们的车一走,马路菜场立刻‘返潮’,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总感觉疲于奔命,没有效果。”
建议:拒绝马路菜场还需多方努力协作
居民、摊贩、城管,三者之间不同的着眼点,造成马路菜场屡禁不止、疏导点难以运作,而这并非定海路街道临时摊贩疏导点一家的难题。有见多识广的居民认为,应该因地制宜地寻找解决之道。
居民代表:居民、城管、摊贩之间之所以形成一个“死结”,主要的问题还在于各方都只从一己方便考虑,没有顾及其他方面的感受和利益。对于大家都反映的临时疏导点内人气不足、菜价贵的问题,有没有可能大家都退一步,保持21天的“自觉”?对于我们居民来说,在这21天内,尽量到临时疏导点内买菜,如果供货量上去了,摊贩的菜价自然就便宜了,外面马路上的人没有生意做,自然会离开;对于摊贩来说,在这21天内,是否能坚守岗位也很重要,贪一时之利溜出去卖菜,只会让居民因为方便而不再进入菜场;对于城管来说,出勤率高并不意味着管事率高,21天内是否能驻扎在马路菜场最热闹处,赶走马路菜场,引导居民进入疏导点买菜。根据习惯养成的规律,21天可以改变一个习惯。如果大家都坚持21天,各退一步,也许习惯养成时,就是马路菜场消失时。
摊贩代表:我觉得大家有误区,其实马路上的菜和疏导点的菜是同样价格,也同样新鲜。在疏导点有一个好处,就是十分安心,这里能遮风挡雨。但希望居民们能多多进来光顾,希望城管能将马路菜场的流动摊贩赶走,给守规矩的摊贩动力和信心。我只有一句话总结,外面好好管,里面有生意。城管代表:临时疏导点毕竟是临时的,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供需层面的问题。定海路街道一共有10万居民,而且大部分居民的经济条件并不好,但这里周边没有一个大型的菜场,没有便宜的菜可以买,这才是导致马路菜场屡禁不绝的根本原因。5年前,我初来这里的时候,根本没有现在的马路菜场问题,定海路很干净,为什么?因为当时附近有个平定路农贸市场,足有5000多平方米那么大,是现在疏导点的数倍,那里摊贩聚集,蔬菜果品海鲜直接运到市场,没有“二传手”,因此菜价便宜。因此,我认为,重新找地方建一个规范的大型农贸市场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文汇报记者 徐晶卉 (本栏目由文汇报经济部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直通990》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