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海2040总体规划编制能为社区规划留下‘技术接口’,那将是中国城市规划编制中的一大创举。”近日举行的“2040战略专题系列研讨会——社区发展与宜居生活”中,有规划专家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杨贵庆接受采访时称,“眼下正是将社区规划纳入法定规划体系的好时机。顺利的话,社区规划未来将成为申城社会治理的一个新途径。”
现有规划“见物不见人”
目前由政府主持编制的法定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包含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前者宏观、后者微观。在控制性详规层面,上海将中心城区划成6个分区、242个编制单元。看起来已经划分得挺细,但控制性详规主要着眼于区域内土地的开发利用,没有将社会管理纳入考虑,常会导致“见物不见人”的问题。
杨贵庆说,“上海常住人口已经突破2400万,流动人口又占据其中很大一块,传统的城市规划和社会治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我们要创新社会治理方法,包括推动社区规划。”
社区规划强调居民参与
社区规划就是在现有控制性详规的基础上,整合社区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环境规划等内容,并加入组织管理方面的措施。通俗说就是,将社区居民的诉求纳入法定规划。
杨贵庆告诉记者,上海以前发生过因为网吧开在居民区里,部分居民采取过激措施迫使网吧关门的事情,如果能借助社区规划的力量,类似的案例可能会有更有效、更平和的解决办法。“如果说现在上海的规划已经是‘放大镜’,那么将社区规划纳入法定规划后,借助社区居民的智慧,‘放大镜’将变成‘显微镜’,实现资源精确配置。”
推动“规划师进社区”
早在10年前,宝山、静安等区就有几个街道尝试开展社区规划,但陆续没了声音。不了了之的原因有很多。杨贵庆表示,要保障社区规划持续“落地”,至少要跨越“三道坎”。
首先,要在法律层面明确社区规划作为法定规划的地位,这也是不少规划师希望借助编制2040总体规划实现的一件事;至于社区缺乏规划专业人才的问题,可以在上海推动“规划师进社区”,让部分规划师作为居民利益代表常驻社区;最后一道难题则是需要建立统一的财政保障,以支持包括社区规划宣传培训、规划编制、举行居民听证会等系列活动的开支。
文汇报记者叶松亭 陈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