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欣如
核心观点
通过这样的廉政文化教育和廉政制度建设,宣扬廉政精神,鞭挞腐败堕落,加强新闻舆论的监督力量,给廉政文化建设以正确导向。同时,还要努力挖掘廉政文化资源,倡导与中华优秀文化相连接,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廉政文化。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1月12日在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要求县委书记做到“四有”: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还要把好“三关”: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又立足“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强调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由此可见党中央推进作风建设,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坚定决心。
严防干部成长环境的“塌方式”恶化
在中国古代,“廉”是指人对待财物的一种正确态度。古人云:“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廉”的基本要求是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就是“廉”政。
为什么有的官员能够保持廉洁,有的却成为贪腐分子呢?原因很多,其中官员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取向,包括他们所处的人文环境的差异,也是十分重要的。回想上个世纪50年代是中国广大干部廉洁从政的光荣岁月。那时连打个私人电话、寄一封私人信件,都是自掏腰包,不揩公家的油。清正廉洁的干部,从领导到群众都尊敬、都支持;倘若哪个干部贪污、受贿,领导批评他、组织严惩他、周围的人鄙视他,甚至连家人也瞧不起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下,干部贪腐就很少。
近几年来,特别是前几年,在一些地方,官员腐败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其表现为:
一是官场空气恶化。有的干部信奉“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把官场送礼受贿,看成“礼尚往来”,“你为我办事,送钱给你应该”。甚至认为廉洁的干部是“犯傻”、“没本事”。如此官场的生态环境,有害的植物疯长,而好的花卉却长不起来。
二是社会意识倒退。人们把办事送礼奉为行为准则。群众把公权力营私谋私视作“市场行为”。官为民办事拿钱理所当然。有的群众错误认为在“无官不贪”的情况下,咱们管不了,只要他们拿钱办事就好。如此文化氛围,怎么遏制腐败的滋生?
三是贪官的侥幸心理。他们认为一是“不要白不要,不拿白不拿”;二是“你拿得,我就拿不得?”式的自作聪明,有恃无恐。
干部成长环境在一些地方的此种“塌方式”恶化,使腐败得到蔓延,甚至出现拉帮结派、抱团合伙。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方能形成好风尚
各级领导干部的信念、决心、行动,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净化干部成长环境,使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实践中大有作为?
首先,深入推进反腐败工作,做到总书记要求的“四不”:“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这就是当前正在做的。
其次,可以学习借鉴各国各地区反腐的好经验、好办法。新加坡反腐有四条经验:强化制度,使贪官不能贪污;加强监督,使官员不敢贪污;提高待遇,使官员不想贪污;进行教育,使官员不会贪污。在中国香港,经过“廉政风暴”,人们对于官员的腐败,疾恶如仇,采取“零容忍”态度,具有人人得而诛之的心态,因此,也是比较廉洁的。
再次,通过干部培训班等活动,加强道德思想建设。干部,来自普通百姓,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就应当是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同时,作为干部,“上行下效”的表率,在群众中又有着标杆和示范的作用。有句老话:“尔好义则民向仁而俗善,尔好利则民好邪而俗败。”做官的人讲究发横财,官风坏,民风也坏。所以有人认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人贤政兴,人昏政废”,这里的“人”就是指的官员和领导。所以,对于各级干部要加强党性的政治思想教育。要教育干部,一戒虚妄,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二戒奢靡,有的干部错误认为“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权力是硬的,钞票是实的”,于是“抛弃空的,不想远的,抓住硬的,大捞实的”。他们不是实实在在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而是大吃大喝,公费旅游,挥霍浪费,贪图享受;三戒私心,作为干部如果不是“一心为公,公字当头”,而是狭隘自私“一事当头,先替自己打算”,哪还能算是人民的公仆吗?
通过这样的廉政文化教育和廉政制度建设,宣扬廉政精神,鞭挞腐败堕落,加强新闻舆论的监督力量,给廉政文化建设以正确导向。同时,还要努力挖掘廉政文化资源,倡导与中华优秀文化相连接,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廉政文化。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作者为解放日报原副总编辑、高级编辑)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