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创客,正在吊起不少企业的“投资”胃口。
开张才一年多的同济大学创业谷,不久前获得一家企业总计3000万元人民币的捐赠。紧随其后,还有两家创业企业陆续抛出橄榄枝,投入额度分别在百万元级和千万元级。
打通大学校区到科技园区的最后一公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是同济大学开挖创业谷的最初想法。眼下,随着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孵”在创业谷做创新创业项目,出现了不少新鲜事:这批年轻的创客就像诱人的花蜜一样,引来了“采蜜”的企业。
同济创业谷运营团队负责人说:“过去,企业要解决产品研发,通常直接投钱给老师做项目,给学校院系建联合实验室,而现在,企业更愿意直接投钱给创客。”
不少企业算过一笔细账,“投资”创客,划算!
奇葩的“定向投放”
每年投入500万元、连续投6年,最近和同济创业谷签署捐资协议的正是2345.com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谈了不到1小时,捐助金额从数百万追加到3000万。”同济大学团委书记刘润亲历了和企业洽谈合作的全过程。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拿出真金白银的同时,附加的条件也很“奇葩”。
以这家网站公司每年500万的捐资为例,其中只有200万投给正在创业谷孵化的学生创业项目,而剩余更多的资金,则要求“定向投放”。比如,支持创客们参加各类文艺和体育活动;愿意为激发大学生创意创业的各类比赛、路演、沙龙等实践项目埋单;甚至,这家企业还支持大学生创客组织“读书会”活动。
2345.com网络科技公司董事长庞升东坦然揭开谜底:每一个“定投”项目的背后都有用意——赞助大学生创客开展体育竞技活动或比赛,是因为体育运动不仅需要过硬的身体素质,考验人的毅力,而且是锻炼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最好方法。而且参加比赛的人知道,失败乃家常便饭,需要懂得面对、总结经验教训——这每一个方面,都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希望创业大学生参加读书会,也有“对症下药”的考虑。如今的年轻人是移动互联网一代,从事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又以理工科背景居多,上微博、用QQ、玩微信,手机形影不离。正因为这样,创客们的思维方式很容易陷入碎片化,和创业所需要的整体性思维、宏观分析判断的能力要求正好相悖。据说,在庞升东的企业,员工完成一定的阅读量是工作的硬性要求。作为考核,每个员工都要定期参加公司的读书会、参加讨论。
先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再培育具体的创业项目——企业和大学想到了一起。
投教席投实验室不如投创客
“支持大学生创业,不少捐资的企业想法很独到。有时候,企业比大学看得远、想得多、做得细。”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徐建平深有感触。同济创业谷从开张之日起就定下了“门槛”:企业必须带着创业项目和真金白银才能“驻谷”;对在读大学生来说,进入创业谷做项目就是真刀真枪地创业——这比参加校园创业大赛要刺激多了。短短一年间,创客越聚越多,与之相随,企业的投入额度也开始大幅增加。
有意思的是,除了精打细算的“定投”,还有的企业在带着项目到同济创业谷洽谈合作意向时,甚至会开出“负面清单”。比如有企业负责人提出,投给创业谷的资金不得用来设教席。这背后也有精细的算盘:一笔钱如果只设一个教席,最终受益的只是在岗的一名教师;而如果投给具体的项目,那么参与项目的创客都能获益。曾几何时,企业的惯性思维是拿着技术研发项目,请大学老师帮忙。但来自企业的技术研发项目大多涉及跨学科,靠钻研某个特定方向领域的大学教师很难解决全部问题,而半吊子的解决方案对企业来说就等于零。相比之下,拿到资金的创客们则很容易自发整合资源,成员学术背景各异,学科间的壁垒很容易就被打破了。
营造创业土壤,大学要学会向企业借力
同济创业谷眼下正打算扩张,在同济彰武路校区400平方米的基础上,该校嘉定校区将再辟出700平方米,推出创业谷二期。刘润介绍,和传统大学科技园的定位不同,同济创业谷的主要目标不是直接孵化企业,而是耕耘一片肥沃的土壤,让适合创业的苗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同时与“大学的创业教育实现交错,形成更为完整的创新教育链。”
作为同济创业谷的运营团队成员之一,杨旭涛发现,有的企业在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时,已经开始在做“学校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比如,创业谷目前已有社会企业捐资成立“梦想起航基金”,为每个入驻项目提供5000元的启动资金,帮助创业者迈出第一步;还有结合企业捐资建立的小额机动基金,这类基金专门用于拯救一些面临生死考验的微型企业。在创业谷,杨旭涛亲眼所见,有家企业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晚上开了一个临时董事会,第二天30万元就转账了”。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