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
基础研究最需要政府支持
■在所有科技创新活动中,基础研究是最需要由政府稳定支持的一项。因为它离市场尚远,无法引起企业兴趣,同时它投入高、风险大、周期长。但基础研究的源头性重大发现,往往会开启一个行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的变革
稳住走向成熟的人才队伍
■目前,不少优秀青年科学家愿意到上海展开其科研生涯,如果后续稳定支持的问题可以妥善解决,将非常有利于各类优秀的基础科研人才的集聚。而稳定住这样一支走向成熟的科研人才队伍,对上海建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地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础研究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展示全球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产生源头创新、重大科技突破的土壤。不过,只有持续不断地给予基础研究以稳定支持,投入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生长出引领性的研究成果。我认为,这将是上海未来科技发展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
在所有科技创新活动中,基础研究是最需要由政府稳定支持的一项。因为它离市场尚远,无法引起企业兴趣,同时它投入高、风险大、周期长,因而需要长期稳定支持,方能使科研人员有足够“试错”空间,从而获得源头性的重大发现。而这类发现,往往会开启一个行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的变革。
重视基础研究,对本国的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这是不少发达国家已经用实践证明的。比如,美国的基础研究投入占GDP的0.4%-0.5%,而韩国这几年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则占到GDP的0.7%左右。这些投入的回报也是相当丰厚的,从这两个国家近年来所展示的科技创新实力上,便可见一斑。
以上海的生命科学研究为例,经过多年积累,目前已接近了萌发源头创新的临界点。近年来,《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的主编走马灯似地造访中国,而上海已成为他们到访的必经之地。这说明通过十多年的发展,上海的生命科学研究实力在世界上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影响力,上海已然成为生命科学领域顶级学术期刊争夺高质量稿源的一个热点。
然而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这些杂志所关注的往往是目前科研领域的热门,真正引领性发现与成果的出现,却往往在这些杂志关注不足的冷门领域。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逐步改变评价体系,从论文影响因子导向,转向科研行为本身的评价,同时鼓励“寂寞长跑”型的瞄准重大科学问题的科研行为。而这一切,则需要有关部门给他们一个相对稳定的科研环境。一般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一个青年科学家可能只需3至5年就能显示出其发展实力,而经费缺乏,会使他们的“起飞”变得沉重。
对于那些已展现实力、崭露头角的科研人员,稳定支持显得越发重要。因为有不少人在经历了最初的“跟踪热点式发论文”的阶段之后,将进入“追求原始创新”的阶段,或者是遇到进入原始创新阶段的最佳时机,而这正是孕育重大发现、源头创新最好的阶段。这就好比一片果林,经过了育苗、初熟,即将进入丰产期。如果稳定的支持在此时戛然而止,无疑等于让长期的创新积累打了水漂,放弃了即将出现的真正重要的果实。
然而,在目前我国科研经费分配的顶层设计中,这个时间段的稳定支持相对不足。这就导致这批正处于“出大成果”临界点上的科学家不得不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去寻找各种经费资源,或者由经费导向选择研究方向,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同时,这个阶段缺乏稳定支持,也会对优秀青年科学家产生负面影响:看不到今后的发展空间,转而寻找更好的发展之地。
目前,上海在海外的生命科学领域中,已有了相当好的口碑,不少优秀青年科学家愿意到上海展开其科研生涯,如果后续稳定支持的问题可以妥善解决,将非常有利于各类优秀的基础科研人才的集聚。而稳定住这样一支走向成熟的科研人才队伍,对上海建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地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