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唐玮婕
正当创业者忍不住感叹,钱没那么好拿了的时候,一众投资人却集体轻轻摆了摆手,这可不是什么“资本寒冬”,只是“纯烧钱”的模式走不通了而已。
这就是眼下骨干的现实,沪上近期连着举办的几场创业创新大赛上,站在台上的创客们猛然发现,花花绿绿的PPT,博人眼球的用户数量似乎都很难抓住台下那些投资人的心了,他们已经把规模放在后面,死死盯住项目的商业逻辑,不断刨根问底:“至今卖出了多少产品?”“有没有盈利模式?”“你只有商业模式创新,怎么确保不被后来的模仿者打败?”
“寒冬”是对过去的纠错
创业者之所以会感到“寒冬”,主要是和去年下半年相比。要知道,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会曝出五花八门的创业项目融资成功的消息,估值更是动辄上亿。
然而,如此热火朝天的局面很快一路冷却了下来。前一阵,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春雨医生创始人倒在IPO的前夕,更给“创业”带来不少悲情的色彩。这位创始人正是为融资高度焦虑,还曾坦言自己经常担心资金链断的压力。
在中欧众创平台日前举行的创业大赛上,很多投资人都指出,如果创业项目一开始就缺乏商业模式的基因,这条“纯烧钱”的道路往往到最后都是行不通的。“凭着一个互联网概念,用融来的资金换取用户规模,一直砸到竞争对手全部趴下。前两年的创业项目,尤其是消费互联网的平台绝大多数都在走这个路线——寻找夹缝中的存在感,”分享投资管理合伙人黄反之表示,就拿春雨医生的例子来看,今年6月这家公司还曾经公布过一份令人羡慕的成绩单,包括9200万激活用户、41万名公立二甲医院以上专业医生、每日问诊33万次的新一轮规模。然而,赚不到钱始终是一把悬在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2000年为什么会有互联网泡沫的破裂,正是因为彼时只追求眼球,不追求收入。所谓的“寒冬”,实质就是去泡沫化,对过去两年投资泡沫的纠错。成为资本合伙人、董事总经理沙烨表示,没有真正的资本寒冬,之前是资本过剩,而现在只是自然淘汰的过程,无需大肆渲染。
黄反之也认为,前一段时间,资本都扎堆投资在移动互联网,催生出了一轮比较大的泡沫,现在并不是说市场上没有好的项目,只是投资人会把目光聚焦在商业的本质逻辑上。
风口难预测,关键在痛点
借用巴菲特一句名言,“唯有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投资回归商业逻辑时,并不意味着创业者机会的减少。“事实上,中国经济的体量如此巨大,现在正在面临整体的更新换代,因此企业有很大的创新需求,所以投资应该回归理性、严谨思考。”在沙烨看来,一家创业企业,从天使轮、到A轮、再到B轮等,每一轮生存的机会只有5分之一,优胜劣汰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沙烨目前依然看好的领域包括,工业升级、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电子娱乐等,“中国经济中还是有许多投资的机会。不能把移动互联网这一波的投资泡沫消减,看成是整个市场的寒冬。”
黄反之长期关注互联网医疗领域,在他看来,在创业圈里格外热闹的消费互联网项目都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因此要特别关注用户体验和个人决策,但是产业互联网却并不相同,使用者往往并非决策者,这就意味着创业项目即使融到了资金,如果模式没找准,拼命砸钱也很难换来实际的盈利,“例如春雨医生等这些项目,更偏向于产业互联网的领域,关键是要从大病种切入,确保足够的市场容量;握有医疗核心资源,重度垂直,实现现金流。”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下一个风口在哪里,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非常火。但基本上,所有人都认为是风口的东西,最后都很难成为风口。”有着“独角兽捕手”之称的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在参加SLUSH上海国际创投大会时提醒当下的创业者们,“互联网的创业机会,除了要有足够大的市场容量、能够容易低成本地扩张以及可持续性之外,关键在于切入点要小而痛。创业千万不要做一些大而空的事情,要做细小的、具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