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保平
核心观点
我们现在所说的提升上海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文化素养,当然包括核心价值观、包括“老七不”“新七不”的文明要求,但同时也应包括市民对美的鉴别与欣赏能力,包括一个城市对美的认识、接受和展示能力。一个缺乏审美教育的公共文化建设是“跛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公共文化建设不仅要提供通过审美达到认知价值的内容和项目,本身也承担着对公众“美育教育”的重要职责
日前,笔者在上海文化广场听经典德语音乐剧《莫扎特》,票价不菲,但发现二、三层座位几乎坐满,600至1200元的票也有八九成观众,且大都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这个剧刚开始出票时并未达到预期,随着口口相传,网上热评,上座率持续上升,周日还加了下午场。说明上海这个地方,只要真有好作品、好演出,总能受到观众青睐。
文化需求正在成为市民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以及到2040年要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动力日益增强,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越发重视公共文化建设,投入不断加大,硬件设施加快均等化布局,社会主体也被积极引入参与,成绩有目共睹。但在听取人大代表意见后,有些问题也引起笔者的思考。
需要提升审美价值
现代公共文化因其所具有的公益性、价值性、普惠性、均等性、便利性而区别于一般的市场文化。其中讲价值性的时候,现在比较多的是讲提高人的文明素养的价值目标,这当然没有错,但好像忽视了文化作品、文化活动本身的审美价值。有代表说,现在一提公共文化,就把它等同于过去的“群众文化”“娱乐文化”,或者是相对于“经典文化”的“通俗文化”。这样的理解有片面性,容易在公共文化的内容建设上,出现陈旧、单一、肤浅和概念化的倾向。
文化、文艺服务的特性决定了它是通过审美让人在愉悦中完成对价值的认知。中国农耕社会历史悠久,过去文盲占大多数,许多中华美德、做人的道理主要就是通过地方戏、村头草台班子的演出,通过故事、唱腔和表演的艺术魅力,让老百姓获得和传承的。我们现在所说的提升上海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文化素养,当然包括核心价值观、包括“老七不”“新七不”的文明要求,但同时也应包括市民对美的鉴别与欣赏能力,包括一个城市对美的认识、接受和展示能力。一个缺乏审美教育的公共文化建设是“跛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公共文化建设不仅要提供通过审美达到认知价值的内容和项目,本身也承担着对公众“美育教育”的重要职责。
活力在于市民参与
许多代表谈到,公共文化建设的重心应在基层,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但相对来说,现在平日里面向老年人的活动较多,兼顾上班族、青少年活动的内容还较少。有文化的社会组织介入社区文化中心的也不多,这方面需要机制的支撑。什么样的模式比较适合社区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前不久,笔者到长宁区北新泾文化中心看了一场市民自演的京剧折子戏,很不错。这是一个取名北新泾京剧学习研究社的社团组织,由资深票友张连玉老师创办,至今已有十多年,每周有一次学习交流,通过舞台实践提高演、唱技能。经过几任老师的接力,现在人气越来越旺,北新泾文化中心也因此改成了民俗文化中心。这些“票友”的活动场所,他们称之为“票房”,由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免费提供。参与活动的有年长的爱好者,也有戏校的学生。演出经费完全靠自给自足。现在,长宁区几乎每个街道都有这样一个“票房”。这种由专业工作者指导引领,京剧爱好者集聚参与,政府提供场所、服务,定期举行演出的模式,不仅激发了京剧爱好者的热情,加深了对京剧艺术审美的了解,并在更大的社区范围内传播了传统艺术。
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由兴趣爱好走到一起,并愿意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品质的“共同体”,可能是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最有生命力的组织,值得其他门类的爱好者借鉴。这中间,有专业特长的文化志愿者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
顶层设计要有实施路径
去年上半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上海市贯彻<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应该说,顶层设计思路清晰,方向对头,问题是如何实施,如何通过制度性的安排和责任的明确,让 《意见》 真正落地。
笔者曾遇见过一位有情怀的民营文化公司老总,他们以策划举办国际美展为主,成立五年来,先后举办了毕加索、莫奈、雷诺阿等近十个展览,为上海这座城市提升艺术品位、拓展国际视野作出了贡献。但这些展览的成本都较高,除了一个展览略有盈余,其他都亏损。他说,如果政府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场租空间不能给予优惠的待遇,他也很难维持下去。类似这样的问题怎样解决? 谁来解决? 都是公共文化服务需要探讨的。政府不仅要引导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现代公共文化建设,而且要了解和发现不同社会主体在参与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研究对策。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要考虑调整或出台新的政策。如果是单个的问题,也可一事一议,或引入第三方评估,或牵线搭桥帮助找合作方等。总之,要本着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目标,让各类社会主体在参与公共文化的实践中发展、壮大起来,而不要让他们在困顿中萎缩、消亡。
前一阵,区、镇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社区文艺指导员严重匮乏。这不仅因为各类文化团队种类多,且这些团队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产生提升水平的需求。据主管部门介绍,目前市级配送平台上,基层认可、常用的文艺指导员仅200人左右。实际工作中的同志谈到,这里既有教授级专家到社区带“入门级”团队的尴尬,也有艺术类大学生因寒暑假而不能保证带教时间的无奈。怎么办? 主管的文广影视局主动作为,广开思路。他们提出:一是拓展队伍,除了继续实行在校艺术类大学生带教的做法外,依托市群艺馆的培训功能和示范效应,从群众文化团队中发现和培训艺术骨干,充分发挥群文骨干在团队中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作用;二是研究完善专业艺术院校大学生文艺指导员的输出作用,加大文教融合,尝试推进将大学生指导员参与社区文艺辅导课时纳入专业课学分或列为实习要求等制度设计;三是发挥市文联等社会组织的优势,推进专业协会组织会员深入社区承担文艺指导员工作,充实文艺指导员的专业类别。这就使顶层设计有了实现的路径,加快现代公共文化建设才可能实实在在地得到推进和落地。
(作者为上海市人大代表、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驻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