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端午节开始于农历四月五日,荡秋千是其习俗之一。|视觉中国
“中国端午节”和韩国“江陵端午祭”作为两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一段“中国端午节被韩国申遗”的误读,让两个节日之间搭建了一种特别的“关系”。其实两个节日在起源、形式、内容上都有差异,两者究竟有怎样的差异和联系呢?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端午申遗,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
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介绍,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各种活动因地域差别而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
就在“中国端午节”申遗前一年,韩国“江陵端午祭”于2008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时间,网民纷纷表示,“中国端午节被申遗了”。
对此,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国史专家孙科志曾在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在韩国历史上很早就有端午祭,其起源是韩国的先民庆祝丰收的一种活动。端午时节正是夏收时节,韩国的先民在夏收之后就会聚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欢乐,感谢上天赐予的丰收,同时也祈愿来年的丰收。后来这种活动一直延续下来,也许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种庆祝丰收的活动便被称为端午祭。由此可见,韩国的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在起源、内容、形式上都是不同的,因而也就不能说中国的端午节“被申遗”了。”
另据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简介介绍,江陵端午祭是太白山脉以东的朝鲜半岛上的江陵及附近地区的节日。节日主要通过在大关岭举行一种萨满教的仪式,祭拜山神以及男国师和女国师,仪式中有传统音乐和Odokddegi民歌、官奴假面舞、口占诗和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
▲南江集市。|视觉中国
南江集市是朝鲜最大的户外集市,在这里有各式当地特产和手工艺品的买卖、比赛、游戏和马戏表演,这些已经构成了节日的另一道风景。
每年,长达四周的祭典从农历四月五日的神酒酿造开始。同时举行达诺萨满教仪式,仪式中的主角是圣树、sinmok和hwagae——一种用羽毛、钟铃和竹子做成的圣器。
▲韩国江陵古代官衙七事堂举行神酒酿制活动。|视觉中国
三世纪的中国文献中最早记载了这一活动。节日的现代形式,包括其中的一些元素,在后来的《Imyeong纪》中都有记述,该书刊行于朝鲜王朝的京宗时代(1720-1724)。
将祭孔仪式、萨满教仪式和佛教仪式融为一体,是端午祭的特点之一。通过仪式祭献神灵,以保当地居民生活富足安宁,因为当地居民相信自然灾害是潜在的。每年,有大量游客来观礼,并积极参与仪式的准备活动:做端午祭扇、酿造圣酒、画官奴假面、包粽子吃粽子、用艾利斯河水洗头。从节日的传统语境上看,它的功能之一就是打破了社会阶级,允许所有阶层参与。今天,这一点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社区意识的加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文汇报见习记者 吴姝
编辑:吴姝
责任编辑:陆益峰
资料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