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在奥地利维也纳,沙特阿拉伯能源大臣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中)准备出席欧佩克会议。 新华社
3月6日,欧佩克(OPEC)与俄罗斯为代表的非欧佩克产油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未能就继续延长原油减产达成协议,OPEC+减产联盟谈判宣告失败。根据现有的OPEC+协议,石油减产行动将在3月底到期,这就意味着自4月1日起,这场持续了3年多的以限产换油价的联合行动将落下帷幕。国际原油市场当日应声大震,布伦特原油期货与WTI原油期货价格双双下跌10%。
然而,令市场不寒而栗的还在后面——下跌10%仅仅是个开端,就在OPEC+会议结束后的十几小时,OPEC的“领头羊”沙特祭出了一套近乎“自杀式”的价格行动,其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宣布将销往美国的原油4月售价下调约7美元/桶,销往亚洲地区的油价降低4至6美元/桶,销往西欧地区的原油降价8美元/桶。
取消限产的同时全面下调售价,沙特无疑是在向原油市场宣战了。果然市场担忧情绪大爆发,布伦特原油、WTI原油期货开盘后暴跌30%,创下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美油一度失守30美元关口,跌至29.71美元/桶。而这一“价格战”的目标正是与沙特谈崩的俄罗斯——既然不能联手一起让油价回升,那就让油价彻底下跌,以期用最“血腥”的方式,快速强迫俄罗斯和其它生产商重回谈判桌。
纵观历史,沙特采取石油价格战的方法打压对手屡见不鲜。2014年末,沙特突然大规模增产,试图利用低油价扼杀刚刚在国际原油市场冒头的美国页岩油,最终导致国际油价一泻千里。而美国页岩油却因为科技的发展、资本的力量意外“存活”了下来。
时至今日,沙特仍在为多次增产造成的局面四处“埋单”。然而这一石油巨人似乎并未在近6年的油价泥沼中获得成长,本轮发动石油“价格战”更加不顾一切。在新冠肺炎疫情笼罩的严峻形势下,全球石油需求将大幅下降。此后,石油市场形势将会比2014年更加严峻。高盛已将布伦特原油二、三季度价格下调至30美元/桶,甚至表示可能会跌至20美元/桶。可见沙特并非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机调整其市场策略。
但是,梳理一下沙特近年来国内发展,则可以看出沙特似乎除了石油“价格战”外,并未觅得其它良方。由于深度依赖石油收入,在国际低油价背景下,沙特已存在连年的财政赤字状况。2016年以来,沙特一边联合俄罗斯等非OPEC产油国实施联合减产稳定油价,以实现自救;一边全力推动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首次公开募股(IPO),以获取雄厚的资金支持。
然而两相结合,沙特一方面要在屡次减产行动中主动承担额外的减产任务,来维持OPEC+的顺利推进,这就造成其市场份额不断被俄罗斯、美国等侵蚀;另一方面在损失市场的前提下,却也只能换来勉强维持的国际油价,脆弱的平衡一碰即破,距离沙特阿美海外上市获得更多稳定资金的目标距离尚远。因此,延长减产谈判失败以后,沙特连目前的局面也将难以维系,也就不得不“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了:倚仗自己是全球最大常规原油储备国之一、生产成本全球最低等优势,争取通过短暂的“价格战”促使俄罗斯尽快回头。
反观俄罗斯,早在上周五OPEC+会议召开之前,对于减产的态度就显得不积极。沙特官员曾表示,2月早些时候,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推动父亲、沙特国王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致电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寻求俄方合作。普京最初找理由推托来电,最后同意与沙特国王萨勒曼通话,但拒绝承诺实施新的限产计划。
究其原因,可从两大方面分析。一是俄罗斯国内大的环境,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俄罗斯经济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大大降低了其对原油价格的依赖程度。如果油价能够稳定在40美元/桶,就能够满足俄罗斯在原油市场上对利润的需求。与沙特不同,俄罗斯更希望看到的是油价稳定,而非冲击高位。
二是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日益紧张,尤其是美国对“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制裁,让俄罗斯大为恼火。面对疫情对于国际油市的冲击,俄罗斯始终认为原油市场疲软只是暂时的,因此并不慌张做出决定。更可以利用这次的低油价震荡机会打压一下美国页岩油,有力反击其强势挤占俄罗斯原油市场份额的行为。
就目前的形势分析,如果恐慌情绪继续蔓延,俄罗斯与沙特将不得不再次重回谈判桌。然而经此一番折腾,俄罗斯的谈判主动权似乎得以握在手中,谈判的方向也将向着俄罗斯倾斜。因此,沙特与俄罗斯,一切并非不能谈,而在于怎么谈。
作者:由婷(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能源问题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编辑:沈钦韩
责任编辑:敖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