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照片:2013年,安-225运输机将一列近40米长、60吨重的中国造有轨电车从中国运往土耳其|新华社
俄罗斯深谙安-124等军用运输机的战略意义,近年来也在努力对其恢复生产,但遇到的困难不小。而拥有此类飞机知识产权的乌克兰也在夹缝中求生存。
无论是安-225还是安-124,以及其他“安”字头的运输机型,都是安东诺夫设计局的作品,苏联时期,由于工业布局的安排,虽然设计、生产、安装和售后处于不同的地区甚至加盟共和国,但其航空体系是一个整体。
苏联解体后,俄乌等国虽然不同程度地继承了苏联军工的“遗产”,但由于国家间关系的变化,已经不可能保留原来的运作模式。此外,由于失去资金、稳定的订货、集中统一的供给和管理,俄罗斯和乌克兰航空工业双双陷入困境,两国虽在某些领域保持合作,但由于彼此缺乏信任,以及市场收缩、人才流失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双方都不同程度陷入“难以为继”的窘境。
近年来由于乌克兰危机的发生,两国关系的恶化直接影响了军工领域的合作。就安东诺夫航空公司来说,危机前,其一半的产品要依靠俄制零部件供应,其中安-124运输机78%的零部件来自俄罗斯,乌克兰危机直接导致安东诺夫航空公司失去了整机制造能力,飞机翻修能力也大为削弱,以致当前约40%的飞机要飞到中亚国家的飞机修理厂检修,即使该公司也推出了与欧美合作、不依赖俄制零件的安-132运输机,但进展十分缓慢。有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安东诺夫航空公司已经累积了4400万美元的外债,濒临破产。
对俄罗斯来说,想恢复生产安-124也是困难重重。尽管俄罗斯在乌里扬诺夫斯克掐着这款机型的生产线,但乌方长期坚持对其完全知识产权诉求,直到2016年,安东诺夫航空公司仍公开拒绝授予俄罗斯使用安-124的权利。
此外,即使俄罗斯不理会知识产权的争论,缺少合适的发动机也是恢复生产安-124的“拦路虎”。安-124所采用的D-18T涡扇发动机由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生产,俄方没有完善技术资料和生产线,目前也未有完美的替代方案。
在政治关系扭曲的情况下,俄乌军工合作道路依旧漫漫。安东诺夫航空公司和航天工业的困境只是冰山一隅,其他如造船业、兵器工业等都遇到程度不同的问题。因此,乌克兰危机某种程度上深刻地改变了该国苏联时期形成的“东重西轻”的工业格局。对航天工业来说,在原地踏步的状态下,只能靠出租这些“遗产”来填补空缺的钱袋子。
不过,对于俄罗斯来说,除了安东诺夫公司出产的系列产品,还有伊尔-76这款大型军民两用运输机。伊尔-76凭借其最大载重40吨,最大航程5000公里的实力,成为目前俄罗斯空天军主要装备和出口机型,其升级版本伊尔-476也备受国际瞩目。
作者:刘畅
编辑:孙华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