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光 把世界地图竖起来
本报记者 张小叶
原定2014年元月正式出版的《竖版世界地势图》,像新生的婴儿一样迫不及待地于今年9月间提前问世了。这实在是因为“她”在腹中孕育的时间太久了:从2002年在湖北武汉编制完成至今,地图的作者郝晓光等待这一刻已经11年了。
尽管竖版世界地图早已在相关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获得这张“准生证”,使它得以与世人正式面见,却一路坎坷。难怪郝晓光用让旁人听来有几分夸张的比喻说:“就像双目失明的哥白尼,在临终前抚摸着散发墨香的《天体运行论》说:‘我推动了地球’。”
把世界地图竖起来。在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创新意识。当记者结束采访,走出位于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时,不由得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多少习以为常的“横版世界地图”也可以竖起来?
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着一张世界地图来到中国,在那张地图上,中国被置于整个世界的极东一角,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在那以前,国人以为“世界唯中国独大,余皆小,且野蛮”,中国是天下的中心,而外国人散布在遥远的岛上。后来,出于传教考虑,利玛窦将投影方式作了改变,将中国置于地图中央。这就是第一张中文版世界地图,直到现在,我们从中学教科书上的地图看到的世界依然如此。
横版世界地图的缺陷显而易见。要使球形的地球变成平面,必须利用投影技术,这就必然会带来变形:在传统的世界地图上,这种变形使南极大陆的面积扩大了好几倍,南极点被拉成了一条线。而郝晓光的竖版世界地图中,地球被沿着两条纬线“切开”了,“仿佛一颗人造卫星,从太平洋上空永恒不变的观察点上,飞到了南极和北极的上空,向下俯瞰到了新的世界”。
在“南半球世界地图上”,南极洲仿佛一只正在开屏的白色孔雀;在“北半球世界地图上”,许多国家的距离被拉近了,原本在世界边缘的北冰洋,则成了被各国环绕的“地中海”。它们与以亚洲和欧洲为中心的横版世界地图放在一起,使人们得以完整地观察世界。
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因在地图上发现了两块大陆边缘形状的吻合之处,后来创立了“大陆漂移说”;郝晓光也怀有这样的希望:有一天人们能够通过这张竖版世界地图获得灵感,像哥白尼或者魏格纳那样“推动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