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App走基层——单凭这一点,上海远郊金山区朱泾镇的基层干部们自我感觉就“高大上”起来了。
在朱泾的农村小区,村委会工作人员只需在移动终端装载“宅基走访”App软件,点击卫星定位系统,输入村民小组组号,在一串列表里选择门牌号码拍照、输入语音,录入走访时收集、处理的问题,这些信息就会同步上传至镇社区管理联动中心的后台。社区管理联动中心则不定期根据走访记录抽样回访,了解走访实效,听取群众反馈。
面对镇域人口膨胀加速、居民诉求多元的新形势,朱泾镇运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基层工作模式,拓宽社会化参与渠道、强化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优化群众工作方法,从而提升乡镇社会治理能力。老百姓的直观感受是:“互联网把干部‘推’到了我们中间。”
“扫一扫”,扫去工作中的“朦胧美”
走访群众,是镇域治理最传统的工作法,也最能让干部练出本事。远郊镇辖区面积大,正处于人口快速导入期,要保障“走访”的效果和效率,需要新方法,甚至新技术。
2013年起,面积达77平方公里的朱泾镇,依托信息化技术,在全镇居民小区和农村小区分别建立起“电子走访”“宅基走访”系统。
首先,在镇社区管理联动中心建立社区人口信息系统,导入各居民区的实有人口信息库,覆盖辖区内所有居民的基本情况,每周更新。同时,在全镇2200多栋居民楼安装带有二维码的楼道标识牌,居委会干部和助残员、就业援助员、综治协管员等手持GPS移动终端,扫一扫二维码,整栋楼每户人家的基本信息就会显示在移动终端上。干部选择走访对象后,所获得的具体信息也将同步上传系统。
谢炳芳,朱泾镇临源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她说,以前下基层走访,都是记台账,往往一年汇总一次,每次走访有多大实效,也只能“看个大概”;特别是上级部门年终对走访成效的考核与评估,只限于体制内,多凭镇领导的主观印象。
如今的“电子走访”,将以往工作中的这些“朦胧地带”擦得一干二净,所有基层干部走访情况全部记录在镇级系统里,实现了定量化和客观化。系统不仅在“派出任务单”后可进行跟踪处理、了解处置进展,还能真实反映群众的满意度。“不可能补课,也没地方打招呼,擦去‘朦胧美’的走访才能练出真本事。”谢炳芳说,这倒逼着干部们主动深入群众,增进相互感情。
“点一点”,在家点赞社区公共议题
今年初,朱泾镇又与金山东方有线网络联手推出了“美丽朱泾0频道”,设置了多个互动板块。居民通过有线电视可第一时间了解镇党委、镇政府的相关工作,并能通过互动参与社区治理、干部评估等工作。
互动板块中定期推出“实事项目征询”等栏目,居民在家中轻点遥控器,就能发表观点。比如,通过汇总分析,镇里发现金来苑及附近多个居民区不少老年人都反映了“理发难”问题。于是,两个居委会决定推出“义务上门理发”服务作为民生实事。这个“对症”的服务,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
除了公共议题,对于“社区干部作风评价”居民也有了更多发言权。互动板块中列出了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职责明细、联系方式、人员照片等,鼓励居民用遥控器为干部打分。每次打分都能积分,并兑换奖品。同时,朱泾镇大幅提高群众考核评议的权重,将居委会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的80%话语权交给社区居民,推动基层干部将目光下移,更多地关注民情、为民办实事。
管一管,人人都能接入“云网格”
作为老县城,朱泾镇也面临着车多路堵、矛盾积压、人口复杂等城市病。传统物理空间的“网格化”管理已无法覆盖现实需求。为此,朱泾镇一方面积极探索网格化联动新模式,同时主动接入信息化手段,将网格挪到了“云端”,拓宽了居民群众参与和监督的渠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镇域治理。网格化管理从“内循环”走向了“大循环”。
首先,开通了“上海朱泾传播”微博和“今日朱泾”微信公众号,与网格化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对接,鼓励大家通过移动互联网反映问题、咨询难题。目前已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360余件,答疑各类咨询278次,成为政府和网民沟通的新平台。同时,将“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与“朱泾365热线”整合,调动全民参与,广泛收集、发现问题。
此外,朱泾镇还聘请农村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妇女干部担任责任网格副组长,动员他们参与发现、上传问题,并制定村规民约、开展邻里提醒等,做好前段管理的隐患排查等工作。
网格化的“体制内”小格局被打破,老镇的综合管理效能得到了有效提升。
文汇报记者 顾一琼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