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古称“姑孰”。“姑孰”之名,源于古吴王仲雍(字孰哉,其十九世孙,吴王寿梦字孰姑),“孰”与“熟”相通,取饔熟之义———富庶之地的意思。南朝大诗人谢朓誉“姑孰”为“山水都”;诗仙李白一生数次游历当涂,写就《望天门山》等60篇诗文,晚年定居当涂,最终长眠于当涂青山脚下;宋代诗人杨万里赞叹“夹岸垂杨一千里,风流国是太平州”,历代达官文人留恋于此;从雍正年间开始,当涂(太平府)还是安徽学政驻地。
▲姑孰周氏宗谱周瑜为二十八世
当涂县文联主席施长斌认为,基于这样一个大背景,才能理解历代文人为何集聚于此?他说:“在很多人的理解中,山水很美就叫‘山水都’,其实是不对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但桂林不是山水都。‘都’是中心集聚代表的意思。中国有五岳五湖,姑孰大地有古五湖之一的丹阳湖,古南岳就是当涂的横山(古称衡山),采石的江面叫横江渡,这里古代是三江交汇之地,通江连海。清朝,国家有三大海军指挥中心,北洋水师在山东威海,南洋水师在福建马尾,而长江水师就驻扎在当涂。由此可见其地理战略意义重大。”
当涂被称为《千字文》的故乡,在施长斌看来有以下理由:第一,周兴嗣是姑孰人,其祖上迁居姑孰,从小生长在姑孰大地,家住牛渚矶旁宝积山下,经常来往于牛渚和姑孰城;第二,《千字文》最初是用王羲之的一千个字拼凑而成,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曾在小丹阳(今当涂县丹阳镇)当太守,他的叔叔王导曾和他的父亲一样,也在丹阳做过太守,后来在建康(今南京)做丞相。另一个叔叔王敦则镇守姑孰城。王羲之在其父因战争失踪后,不得不生活在两个叔叔家。《世说新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王羲之在王敦那儿喝了酒,有些迟了,就没有回家。王敦就让他睡在自己的屋里。第二天的凌晨,王敦的谋士找他来商量有关政变的计划,迷迷糊糊的王敦与他的谋士完善计划的不足。谈到兴起,王敦才想起自己的侄儿还睡在屋里。谋士一听,建议王敦杀掉他的侄儿。在里屋早就醒了的王羲之,一听自己要被杀死了,急得脑门上冒出冷汗。他灵机一动,决定装成醉酒熟睡的样子以示自己没有听到他们的谈话。王敦拿着刀无奈地掀起床帘,看见侄子这副烂醉如泥样,就对谋士说,“不用杀羲之了。你看他睡得多熟。”这些史料和故事证明王羲之也在姑孰大地上生活过。
▲姑孰周氏宗谱周瑜为三十六世
周兴嗣的家谱最早是在2016年被发现的。2016年的正月十三,施长斌到塘南镇周氏祠堂看《姑孰周氏宗谱》时,不经意间看到了周兴嗣的名字,他十分高兴,这是他找了很久的名字!经当地宗族文化研究学者初步判读,该谱所载周氏一族世系源流传承有序,迁徙繁衍历程清晰,周瑜、周兴嗣、周敦颐等周氏名流俱在其中。尤其是关于周兴嗣及其祖辈的家世以及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记载,十分翔实。
施长斌首次透露,周瑜的后代还出了一个有名的人物,即周兴嗣的太公周续之。东晋南朝时期,虽然帝王与高门士族过着腐朽的生活,但是他们常迎合世风附庸风雅,征用一时名人以示用贤得人。豫州刺史抚军将军刘毅镇守姑孰时,请周续之去当抚军参军,晋帝又征聘他做太学博士,他都没有接受。但是江州刺史刘柳每次请他同游山水,他都欣然从命。他同著名的高僧庐山慧远有同乡之谊,处事为人也有慧远之风。周续之还有一个难得的称誉,与刘遗民、陶渊明被时人称为“寻阳三隐”。周续之的孙子也就是周兴嗣的父亲,到了姑孰后定居在横江江边宝积山下,周兴嗣就在姑孰城里读书上学。
在当涂县塘南镇凤凰村小周村民组发现的《姑孰周氏宗谱》分为一套三卷,是1946年周氏族人在明朝宗谱的基础上续修而成。据谱中《导言》记载,该谱刊印30余套,按西东南北各支分别保存,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集中晒谱检验。在文化大革命中,集中的宗谱部分被毁,余下30多本被族人偷藏保护。经整理,尚存有3套完整谱书。
施长斌、冯金城等对《姑孰周氏宗谱》进行了研究,发现谱中关于周兴嗣的记载,多与其他史料可以相互印证,但也存在不同之处。比如,周兴嗣生于公元469年,卒于梁普通二年即公元521年,是学界基本公认的结论。谱中记载“生于南朝宋太宗明帝太始五年”与公元469年吻合,但卒于“梁武帝大同三年七月十五日”,即公元537年,推后了16年。
这套家谱目前收藏在塘南镇小周村的周氏祠堂中,保管家谱的箱子是樟木制成,并放樟树板防虫,有专人保管。每年的六月六日,家谱还要拿出来晒霉,每年晒家谱时族人还要验收家谱。
万一房子失火了,家谱要首先抢出来;轮流保管放在你家里时,你的责任就变得很重大。———这已经成了当地周氏族人的共识。
文:文汇报记者 陈佩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