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南繁基地,袁隆平和海水稻研发团队研究育种工作。
这个春天,关于海水稻的研究又有了新进展。记者今天从青岛海水稻研究中心获悉,目前,海南南繁基地已经从上千份海水稻材料中,挑选出176份优质材料,将在今年首次全国大范围试种。
今年争取拿出一个经过审定的品种()
去年9月,在青岛李沧白泥地公园海水稻研发基地种植的第一代高产海水稻材料进行现场收割测产,最高亩产量达到620.95公斤,证明海水稻在品种选育上取得重大突破。
那一次评测,针对的是300多个小面积试种,并采用千分之六盐度半海水全生育周期灌溉的耐盐碱杂交水稻材料,最终获得1个亩产潜力在600公斤以上的耐盐碱水稻材料,同时另外3个亩产潜力也均在400公斤以上。
一个冬天过后,海水稻品种选育再次传来喜讯。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副主任张国栋表示,海水稻研发团队此次是从上千份水稻材料中挑选出176份。由于我国盐碱地分布在大江南北,自然条件都不尽相同。今年将首次在全国5个主要类型的盐碱地上通过四维改良技术种植海水杂交稻。
据了解,这5块典型盐碱地分别为:新疆干旱半干旱盐碱地、东北苏打冻土盐碱地、陕北延安南泥湾、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和山东青岛城阳区滨海盐碱地。
在未正式审定成为正式品种前,“品种”还只能称之为“材料”。去年,海水稻区试进展顺利,今年有望拿出区试报告。“在176份材料中,我们会在全国主要盐碱地进行重点且深入的测试,争取能够拿出至少一个可以在全国大范围推广,经过国家审定的一个品种。”张国栋说。
南繁,中国“金种子”的摇篮()
在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三亚南繁育种基地,海水稻科研人员也在不断尝试通过杂交的方式,将优良基因进行重新组合,来培育更多的海水稻材料,为今后提供更多的试验材料。
所谓南繁,即南繁育种制种,是利用海南冬春季能够满足种植物周期生长繁殖的独特气候条件,从11月至翌年5月,进行农作物品种选育加代、适应性观察、种子鉴定评估、扩繁和种子生产等活动。
不要小看这个南繁基地。它虽然面积小,但作用大。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70%农作物新品种经过它的“洗礼”。
为何它有这种神奇的功效?因为常规育种,一个新品种的选育往往需要8—10代,在北方受光热资源条件的限制,一年种一季,选育一个品种往往需要8—10年,海南三亚位于北纬15—8度之间,10月份到次年5月份为旱季,光热条件能够让作物再种一季,这就是南繁加代。一般而言,研发中心育种科研人员前一年的11月就要到此播种,安排南繁的育种计划。如今,江南现在才刚刚播种,南繁基地已经扬花了。
据悉,青岛第一代试验海水稻收割后,将种子带到三亚南繁基地,利用当地的温度优势,在冬季对优良的材料进行扩繁增加种量,并继续配组、杂交加代,一代更比一代强。在海水稻进行杂交回交8代后,才能获得相对稳定的品系,这个时间需要3年。
为何要研究种植海水稻()
海水稻,绝非按字面理解的“在海水中生长的水稻”,而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它可以长在滩涂和盐碱地。传统的水稻在含有一定盐、碱成分的耕地上是无法正常生长和结实的,育种专家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方法,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耐盐、耐碱、抗病、优质、高产等多种基因进行聚合,选育出新型耐盐碱水稻,这些耐盐碱水稻可以广泛的种植于沿海滩涂、内陆盐碱地和咸水湖周边,缓解了耕地压力的同时,增加了粮食产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去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主任袁隆平在米寿生日上,提出了自己关于海水稻的梦想。“我希望通过3年的努力,让海水稻抗盐碱超过0.6%,亩产达到300公斤以上。”他说。
谈及海水稻研究的意义,他告诉记者:“守护我国的粮食安全依旧极为重要。在水稻上,我们有两个攻关方向,一个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即发展高产水稻,这个我们一直在做;而第二个方向,便是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而海水稻的研究正着力于此。我国的耕地面积有限,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压力很大。但是,我国的盐碱地却很多,总数约15亿亩,其中有约3亿亩可以有改造的潜力。如果在1亿亩盐碱地推广海水稻,年产量将超过300亿公斤,能多养活8000万人口。”
文:赵征南 杜德乐
图:杜德乐
编辑制作:赵征南
责任编辑:叶志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