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和红菜头煮沸,便得到一盆橘红色;枫叶可以染出漂亮的黑灰色;石榴外皮可以染出深黄和棕色;山竹皮煮水可在丝绸上获得柔和的灰棕色…….花草树木呈现的缤纷色彩,古人加以萃取模仿,将素色的织物染成各种色彩穿在身上,这便是染缬。
早在周朝,天然染色就有了历史记载,并设有管理染色的官职。明代,《天工开物·彰施》有言“霄汉之间云霞异色,阎浮之内花叶殊形。天垂象而圣人则之,以五彩彰施于五色……”把大自然的色彩、万物的姿态“据为己有”,展现于一方织物之上,这就是染缬千变万化的魅力。
“2018‘青出于蓝’第二回传统染缬技艺传承人对话”在江南水乡桐乡召开,来自全国的染缬技艺传承人、专家、设计师及创业者,共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创新。“染缬是古代丝绸印染工艺的总称,它始于秦,盛于唐,到明清时一度登峰造极。其分为绞缬、蜡缬、夹缬和灰缬四大类,纹样各有特色,做出的作品也各有千秋。到了近代,在工业印染技术的冲击下,染缬受到巨大冲击日趋没落。”浙江省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陈瑶介绍,传统染缬技艺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振兴传统工艺已成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染缬技艺要想实现活态传承,就要从多方面推动创新。
“我12岁起就跟着家人长辈们学蜡染,至今将近40个年头了。如今面临着产品怎么在市场运营的困惑。”贵州丹寨蜡染国家级传承人杨芳说,她从小学艺没有上过学校,对产品的推广很迷茫。同样,来自四川自贡扎染国家级传承人张晓平也面临这样的难题:“自贡扎染和大多数传统手工艺遭遇的问题一样,技艺虽然精湛无比,但传播仍然困难重重。”张晓平介绍,如何开展手工艺传播、如何拓宽手工艺品和高端市场的良性销售渠道,如何结合市场开发自贡扎染文创类产品,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来自广东的“香云纱”却在国际市场上走的风生水起。“香云纱”又称莨绸,是岭南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手工织造和染整制作的植物染色面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香云纱走的是一条创新+时尚的道路。”广东香云纱传承人廖雪林介绍,近年来,香云纱大胆尝试将古老的“非遗”与流行元素巧妙融合,以国际化的服饰语言诠释东方美学,引领时代风尚。除了在设计上提高香云纱的时尚度外,他们还在箱包、家纺等方面研发应用。同样,从鼠标垫到胸针再到印花包袱布,北京阿尤北斗服装服饰有限公司的尤鸿雁,用“麒麟汪”的造型搭建起传统蓝印花布中麒麟形象与现代萌宠结合的桥梁,交出了当代设计与传统工艺共生的完美答卷。
“传统染缬使用的染料是天然染料,色泽自然柔和,安静淡雅。如今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自然环保的植物染重新回到大众的生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服系教授贾京生表示,保护传统不是守旧不前,传统染缬技艺不仅需要传承,更重要的是要融入现代元素进行创新,老祖宗留下的这项优秀技艺不能只收藏在研究所、博物馆里。
作者:文汇报驻浙记者 蒋萍 通讯员 刘海波
编辑制作:蒋萍
责任编辑:蒋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