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宣誓证词的第9页,大约在此页中间,你说一些冲动的年轻军官在南京犯下了罪行。你如何解释这个问题?”“是的,我是这样说的。我不是亲眼所见,但我从记者那儿听说了这些事。”
“那么,这些令人不愉快的罪行是什么呢?”“强奸、抢劫、暴力掠夺物资。”
“还有谋杀?”“也有。”……
这是70多年前“远东军事法庭”审判恶魔松井石根时,著名的“诺兰质询”中的重要片段。
2月15日,3038页“诺兰档案”来到南京。旅加华人余承璋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加拿大检察官诺兰档案”。
历时两年多方收集,汇编成33册
“这些档案共33册,3000多页。主要包括东京审判时诺兰对甲级战犯松井石根的质询,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章程、组织结构、法律遵循等相关记录,以及当时加拿大媒体对东京审判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报道。”余承璋说,这是她和家人历时两年之久,经过多方收集、汇编而成的。
亨利·格兰顿·诺兰,加拿大籍军事家、法学家、教育家。二战结束后,根据《波茨坦公告》精神,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成立。作为东京审判11个联盟国的检察官之一,诺兰被指定为南京大屠杀一案的主起诉人。
尽管已经身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现场,日本甲级战犯松井石根还是抵赖自己“不知道南京大屠杀”。凭借着睿智与丰富的法律经验,诺兰以无懈可击的质询拆穿了松井石根的谎言。余承璋介绍说,“根据这些档案,面对南京大屠杀案,松井石根谎称‘不知道南京大屠杀’‘当时生病呆在苏州,无法管理前线部队的军风纪’,以图掩盖事实,推卸责任。针对松井石根的谎言,诺兰展开质询,揭露松井石根明知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却没有采取切实措施制止日军对于平民和战俘进行屠杀的史实,松井石根最终被判处死刑。”
这样一位替中国人民伸张正义、把南京大屠杀罪魁祸首绳之以法的关键人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他知之甚少,处于湮灭无闻的状态。余承璋说,这3000多页珍贵史料,真实再现了亨利·格兰顿·诺兰的生平事迹。他的一生都在不断追求人类和平,并运用法律的武器遏制邪恶,而他的事迹如今却鲜有人知。“诺兰对人类和平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应被世人铭记。我将这些档案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希望能推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的深化。”
谈及寻找这些档案的初衷,余承璋说,两年前,在加拿大参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活动时,她得知诺兰当年曾参与东京审判中南京大屠杀案的审判。余承璋女士的父亲余明侠教授是原中央大学法学院的学生,曾旁听过当年的南京审判,也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她曾与父亲约定共同搜集东京审判相关历史档案,虽然她父亲今年1月离世,这些收集的珍贵档案,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
起初余承璋借助互联网查询资料,但收获甚微。随着时间的推移,诺兰的相关资料开始逐步向公众开放。余承璋和家人们利用节假日,先后前往加拿大国家档案馆、多伦多大学图书馆等地寻找线索,还亲自奔赴诺兰家乡博物馆找到了关键信息:“资料不足、来回奔波......整个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但是我感觉自己非常幸运,作为海外华人我可以第一个将诺兰的相关资料尽可能的搜集到。接下来我和我的家人会继续努力收集,希望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可以使得正义的事业与理念得以继续传播。”
深化大屠杀史研究,筹建面向世界的档案影像中心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教授说指出:这批档案,还关系到其他检察官、辩护律师等与东京审判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对研究东京审判也有着重要史料价值。档案还包含加拿大媒体对东京审判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报道,这让更多人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事件当时就已造成深远的国际影响。在南京大屠杀相关档案已成为人类记忆遗产的当下,有必要深入挖掘这样一个对人类和平、正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张生教授说,诺兰和他的同事们搜集各种证据,证明松井石根虽然在苏州养病,但是他能够对在南京犯下暴行的日本军队进行指挥。松井石根通过师团长、南京外交官、宪兵、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阿本德等渠道,是知道南京大屠杀的。松井石根明明知道在南京正在发生大规模屠杀,而且能够指挥这支军队,却没有采取恰当的措施制止军队对平民和战俘的伤害,因此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了死刑。
张生说:我们曾以为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已经收集充分,但是这几年我们发现南京大屠杀相关的资料还有挖掘的空间,一些关键人物的档案已经发现了线索,我想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陆续面向公众,让更多的人了解南京大屠杀,了解和平的重要意义。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向余承璋女士颁发了收藏证书。他感谢余承璋女士和她的家人为搜集这批珍贵档案付出的艰辛。他说,这批档案对进一步深化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纪念馆正在筹建面向世界开放的南京大屠杀档案影像中心,我们会把馆藏的珍贵史料在网上发布,供全世界的学者研究。同时,我们会充分运用这批档案,做好展览展示、宣传教育、对外传播等一系列工作,提高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国际化。(本报南京2月16日专电)
作者:本报驻苏记者 叶志明,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供稿
编辑:王秋童
责任编辑:国内报道中心审核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