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剑在农场修大棚
这是位于杭州余杭崇贤街道运河路边的一个小农场,农场主是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环境健康研究所副所长张志剑。这里虽然地方不大,但年收入可达百万,而且靠的竟是垃圾!
为什么堂堂老师,要跑去农村捡垃圾、养虫子?张志剑坦言,如何处理垃圾就是他科研攻关的方向。农场的鸟,特别多,还不怕人,原因是这里有鸟充足的食物来源:虫子。虫子是哪里来的?秘密就藏在农场中央鸟儿扎堆的温室大棚里。
大棚一共13个,这里就是用来处理垃圾的地方。第一个大棚里,有一台漏斗形的设备,垃圾倒进去以后,要经过粉碎、搅拌,添加益生菌发酵一晚上,就可以变成适合虫卵孵化、生长的昆虫“口粮”了。从第二个大棚开始,就是虫子转化与分解的区域。用铲子拨动一下这层土,就会出现蠕动的白色小虫,密密麻麻。这些幼虫,就是分解餐厨垃圾的法宝,名字叫黑水虻(学名:亮斑扁角水虻)。在用黑水虻分解餐厨垃圾前,张志剑曾用蝇蛆来分解过垃圾,但苍蝇会到处飞传播疾病,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黑水虻却不会有这个问题。
虫子去喂鸡鸭鱼,虫粪化身有机肥
在温室大棚,一些黑水虻成虫正在飞舞。它的个头有三四个苍蝇那么大,浑身黑色,看起来有点呆头呆脑,懒懒地不爱飞翔。
原来,黑水虻成虫几乎不进食,也不爱动,成虫一周不到就会交配、产卵、死亡,完全不像苍蝇那样讨人厌。幼虫期间,农场的黑水虻靠吃餐厨垃圾长大。从虫卵长到蛹化前的幼虫,它的体重会增长2000倍,2000条幼虫重量大约0.5公斤。经历12-14天分解,餐厨垃圾里油腻的成分和氮、磷等物质,基本被幼虫吸收,它们长得胖胖的,分解后的排泄物就是可成为绿色有机肥,即虻粪有机肥。
种油菜花和枇杷树的地,施的是黑水虻转化餐厨垃圾后的虻粪有机肥,农场还把有机肥送给附近居民,大家用它来种月季花,开花特别多。农场的土鸡和鱼虾,吃的是黑水虻幼虫。不过,它们一次不能吃太多,因为虫子是高蛋白,吃太多,鸡和鱼会长太壮。
在农场耕地、播种、修补大棚、喂鸡、喂鱼、收割农作物……这些农活,张志剑这些年干起来早已得心应手。10吨餐厨垃圾,可以养殖收获1.2到1.5吨黑水虻幼虫,同时产生2-3吨虻粪有机肥。3吨鲜虫烘干成1吨虫干,添加到饲料中,可以投喂鱼虾、鸡鸭以及狗猫宠物。
昆虫农场干劲足,全靠垃圾来分类
去年,昆虫农场帮助崇贤街道消化了3000多吨餐厨垃圾,黑水虻虫干卖到1万多元/吨,有机肥400-500元/吨。
不过,昆虫农场起步时却十分艰难。投资昆虫农场需要数百万元启动资金,张志剑争取到余杭区及崇贤街道等财政支持,但农场正常运营还必须要有分类到位的餐厨垃圾。为此,崇贤街道在辖区大力提倡垃圾分类,发动党员、志愿者做垃圾分类监督员,以垃圾分类积分换购生活用品的方式,激励市民养成分类好习惯。
大家倒垃圾的时候,会很自觉地把餐厨垃圾从垃圾袋里倒出来,倒进绿色的餐厨垃圾桶,垃圾袋则另外丢到黄色的垃圾桶内。2018年开始,餐厨垃圾从年初的5-6吨/天,慢慢增长到11-12吨/天,居民家、附近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医院的食堂餐厨垃圾都来了。现在的昆虫农场,每天消化当地11-12吨餐厨垃圾,相当于崇贤每人每天为农场提供0.1公斤垃圾。
来源:新华社、钱江晚报/浙江24小时
实习编辑:罗娜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