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数据显示,2018年青海年平均气温3.3℃,较常年偏高1.0℃;年平均降水量484.0毫米,较常年偏多3成,位列1961年以来最多。”近日,青海省气象局发布《青海省2018年气象灾情公报》,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戴升认为,青海降水偏多、气温偏高的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暖湿化程度持续发展并加快;同时2018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位置偏西,其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长期在青藏高原上空汇合。
去年夏天,青海省大雨以上天气为历史同期最多,多地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黄河上游地区流量较常年偏丰4成。而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季,三江源地区18个气象站平均降水量为36.6毫米,较历年偏多七成,创1961年以来历史极值。
暖湿化的结果直接表现在青海湖的水位上。记者从青海省气象服务中心获悉,近年来青海湖流域平均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多,气候出现明显的暖湿化特征,周边冰川融化,入湖河流径流量增加。从2005年起,青海湖水位一改之前不断下降的态势,持续上涨,面积也持续扩大,“去年7月上旬,青海湖水位达到3195.3米,较14年前上涨了2.4米;面积为4548.56平方公里,达到18年以来的最大值,接近两个太湖大。”
戴升表示,暖湿化虽然引发了短时的汛期,造成一定的损失,但总体来看利大于弊。水量偏多有助于湖泊、河流等水资源的增加,对青海省的农业、发电等经济发展、植被状态的改善、三江源生态保护治理,以及对中下游地区的供水非常有利。
不过,也有部分专家提醒,若暖湿化继续加剧,短期来看地表径流增加,长期而言可能影响冰川物质平衡,导致冰川退缩,河湖径流终会减少,因此建议有关部门未雨绸缪,提早研究应对措施。
作者:赵征南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