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医学院“健康喀什行”活动深入喀什。
继4月上旬108位来自上海九院医疗集团的医护人员组成义诊团深入上海对口喀什四县“找病人”后,本周,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近30位医护人员集结进疆,为南疆基层百姓送去健康关爱,无数当地疑难病患由此盼来“新生”。
能碰到上海医生,是我们的幸运
一颗普通的颌下腺肿瘤,曾让53岁的突妮莎·阿布力孜足足困扰了32年之久。7月31日,得知上海专家来了,突妮莎坐着轮椅由丈夫慢慢推到了叶城县伯西热克乡卫生院。交大医学院副院长吴正一帮突妮莎检查后,初步判断该肿瘤为多形性腺瘤可能。“”医生,我这个瘤还能治吗?”“当然,喀什二院现在有来自上海九院颌面外科的援疆专家邱亚汀,我让他帮你看一下,然后约个时间到喀什二院去做手术就好了,您放心,这手术不复杂的。”
没想到,这短短几句话,通过当地医生用维吾尔语一翻译,却让突妮莎泪如雨下。原来,平日里突妮莎一家很少离开伯西热克乡,十多年前唯一一次去县城医院求诊,医生却告诉她这个当地治不了,也不用治。眼看着垂在下巴下方的肿瘤越来越大,突妮莎心里越来越焦急,以为自己真得了“不治之症”。“这次能在家门口碰到能帮我治病的上海医生,真是太幸运了。”突妮莎激动地说。
▲上海交大医学院副院长吴正一在为突妮莎进行检查。
在泽普县的义诊点,一位姑娘牵着步态跛行的宝宝引起了交大医学院医管处处长邵新华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门急诊科主任李璧如这两位儿科专家的注意。尽管隔着六七米远,但两位专家不约而同感觉到孩子髋关节有问题。李璧如把姑娘叫过来,帮宝宝做了个全身检查,很快找到了症结。原来,这个一岁多的宝宝臀纹不对称,有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可能。由于当地没有儿童髋关节B超设备,邵新华热情地拿出手机,让对方加他为微信好友:“你们带宝宝去医院拍张骨盆平片发过来,我们再帮你精确判断一下。”很快,焦急的家长传来了片子,邵新华请新华医院的的小儿骨科专家远程会诊后,明确诊断为双侧髋关节发育不全,当天下午,邵新华就将具体的治疗建议传给了宝宝家长。
▲上海交大医学院的儿科专家在喀什二院病房参与病例讨论。
率队出征的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交大医学院党委书记、眼科专家范先群,在眼科的义诊台前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几十例病人检查下来,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很多人的眼疾本来明明能治好,却因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而抱憾。“新疆基层百姓的防病、治病意识还较为欠缺,通过这样的大规模义诊,除了‘看病’,我们更希望能帮老百姓树立起正确的‘防病’‘治病’观念。”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交大医学院党委书记范先群为当地群众进行义诊。
如此大规模专家团队的到来,受益的不光只有老百姓。在喀什二院口腔科诊室,面对上海专家的倾囊相授,如获至宝的口腔科主任盖书勤很是感慨:“真的很感谢上海这些年来的无私援助,从一批批的援疆医生支持,到每年各种义诊专家到访,再到一次次组织我们当地医生去上海培训,我们科室的诊疗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基层百姓健康多争取机会
周三,一个以危重患者救治为主题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在喀什二院开班。在这个由喀什二院和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联合举办的学习班上,包括上海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瞿洪平等多位“业内大咖”一齐给来自喀什地区及其周边县市的100多名学员上了充实一课——危重孕产妇规范救治的上海经验、创伤的规范化处置和常见失误、致命性心率失常的急诊处理……大家围绕焦点问题进行探讨,分享各自宝贵经验。
▲7月31日,危重患者液体管理论坛暨危重患者循环管理策略进展学习班在喀什二院举行。
经过这些年一批批上海援疆专家的倾力帮扶,如今的急诊重症学科已是喀什二院名副其实的重点学科。今年2月28日上午12:50分,喀什二院急诊科收治了一例无颈动脉搏动及自主呼吸的危重病患。在上海援疆专家、喀什二院急诊科主任陶然君的带领下,急诊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们立即启动多学科联合急救应急预案,并开展了争分夺秒的抢救——胸外心脏按压、迅速开放气道、使用呼吸气囊辅助呼吸、迅速开放静脉通道、给予静脉抢救用药、连接心电监护、紧急气管插管、电击除颤……经过一个多小时奋力抢救,终于将病患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在陶然君看来,能够出现这样的“奇迹”,和他们持续开展的心肺复苏规范化培训密不可分。
▲学员们在喀什二院——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参加培训。
暂且把目光拉回到两年前。2017年11月20日,经美国心脏协会、上海瑞金医院以及喀什二院三方协作,成立了喀什二院——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中心拥有12名美国心脏协会授权导师,以视频指导、边看边练以及导师纠正的教学方式对喀什当地医护人员开展急救培训。该中心运行以来,不仅开出了一条“生命急救绿色通道”,也一步步构建起了南疆急救重症医学新格局。不仅如此,近两年来,该中心还先后派出导师对上海对口的莎车、泽普、叶城、巴楚四县以及塔什库尔干县、岳普湖县、和田、克州等地医院展开了心肺复苏规范化培训。
“南疆地区地广人稀,如果急救病患都要从很远的地方送到喀什二院,有些就会错过最佳急救时间。通过这样的培训,我们能把急救技术送下去,送到距离老百姓更近的地方。那样就能帮助当地提高抢救成功率,为基层百姓的健康多争取一次机会。”陶然君对记者表示。
在一批批上海援疆人的努力下,2015年,喀什二院创三甲成功。如今,依旧身处南疆的第九批上海援疆干部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在让喀什二院继续发挥优势作用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将上海的优势医疗资源深入辐射到广袤的喀什基层一线。入喀三年,第九批上海援疆干部,上海援疆医疗队领队、喀什二院院长崔勇在这方面感触最深:“我们援疆医疗队以喀什二院为龙头,通过医联体的辐射带动,一对一帮扶带教基层人才,指导基层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将医疗援疆和脱贫攻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边疆地区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获得感。”
作为带领喀什二院创三甲成功的“关键人物”,上海交大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吴韬今年已是两度入疆。他告诉记者,最近他正牵头上海交大医学院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结合拓展上海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新模式这一课题展开深度调研。很快,一份全新的规划就将出炉,相信它将为上海组团式医疗援疆事业的未来,找准方向。
包括崔勇、吴韬在内,近十年来,上海交大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为喀什地区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援疆医疗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交大医学院党委书记范先群表示,未来他们将进一步激发上海援疆专家的示范带动及引领作用,将更多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为喀什大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积极助推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记者手记:
变化背后,是百姓满满的获得感
这些年,我去喀什二院采访过很多次。从一刮风沙便无法开展手术的老大楼,到设备先进程度堪比上海大医院的新大楼,从一提未来就迷茫的年轻医生到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科室主任……从“这病得去乌鲁木齐看”,到“乌鲁木齐的病人慕名来到二院”……其中的巨大变化着实让人欣慰。
在当地群众眼里,医疗援疆是最接地气、最有温度的援疆工程之一。一批又一批的援疆专家,不仅切实提升了当地医疗水平,打造出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也让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健康保障,大大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可能。而这,想必正是一批批上海援疆专家为之不断奋斗的动力之源。
作者:本报记者 王星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付鑫鑫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