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南部临汾博物馆新近入藏一件铜蟠龙盘,疑为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文物。文物专家表示,这件铜蟠龙盘在纹饰上与陶寺龙盘、河南偃师二里头绿松石龙、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铜蟠龙盘一脉相承,为研究中华民族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从文物考古实证看,中华民族龙图腾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龙的形象越来越亲民化。”临汾博物馆馆长狄跟飞说。
据介绍,这件铜蟠龙盘是山西省闻喜县上郭村或绛县雎村西周墓地大型墓葬的随葬品,由临汾市公安部门打击文物犯罪专项治理中追缴而来。龙盘顶部外径31厘米,底部外径20.5厘米,高12.5厘米,龙身部分为鱼鳞纹,同山西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龙盘一脉相承,龙头为方面兽首,同夏朝都城河南偃师二里头龙首相近,外部纹饰为夔龙纹,属晋国传统纹饰。
青铜器考古经验丰富的狄跟飞告诉记者,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蟠龙陶盘上,龙纹在盘的内壁和盘心,呈蜷曲状,头在外圈,身向内圈,尾在盘底中心,蛇躯、鳞身、方头,豆状圆目,张巨口,牙上下两排,长舌外伸,发掘者认为与鳄鱼接近。夏朝都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为巨头、蜷尾,龙身起伏有致,色彩绚丽,龙身达64.5厘米之长。
狄跟飞说,到了商及西周时期,龙的形象出现了两极分化:一种无比狰狞,最有名的是山西石楼县桃花庄出土的商代晚期铜龙形觥,张开大嘴露出利齿,两角高耸恐怖慑人,就是鳄鱼的形象;一种十分温顺,比如商代晚期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铜蟠龙盘,其他殷墟墓葬中也有发现。而西周晚期河南陕县虢国墓地随葬铜蟠龙盘的龙头在盘心,身躯向外蟠卷,是龙游于水中的情形,既亲民又有美感。
春秋晚期山西省侯马市晋都新田铸铜作坊遗址出土的龙堪称多姿多彩。饕餮纹已日渐减少,且向亲民化发展,眼睛、爪牙、羽翼活灵活现。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上大量出现具象的龙饰纹,有81条“螭龙”相互缠绕的图案,更多的是没有爪牙而变化极多的小龙,即蟠螭纹。
“大到铜鼎、铜钟,小到车马饰件,这种龙饰几乎在春秋晚期所有铜器上都有分布。”狄跟飞说,同期的贵族墓葬和祭祀坑都出土过玉龙,形象十分可爱,这一时期的“龙”奠定了战国、秦汉龙的形象基础。
来源:新华网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付鑫鑫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