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里克-埃马纽埃尔·施米特
“我们都在经历着两种生活:事实上的生活和想象中的生活。这两种连体婴儿般的生活比我们以为的要更加相互交织,平行于现实的那个世界是如此重塑甚至改换我们的现实世界。”
——《看不见的爱》后记
对熟悉法国文学的人来说,埃里克-埃马纽埃尔·施米特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他身兼哲学教授、戏剧家多种身份,被称为法国的国民作家,“与上帝对话的孩子”。 2010年,凭借在短篇小说集《纪念天使协奏曲》中对人性的追问,施米特一举夺得龚古尔文学奖。2013年,他成为了龚古尔奖的评委之一。在他的小说中,主人公或许是一对隐秘的同性恋人,或许是毒杀丈夫的妻子,或许是从纳粹集中营死里逃生的人……他关注现代人的隐秘情感,爱和救赎是永远的主题。他擅长用最简单的方式尝试回答“我们怎么可以活得更好”“怎么用好自己拥有的”这类问题。近日,埃里克·施米特携中文版新书访华,与读者分享自己的创作观念。
▲ 埃里克-埃马纽埃尔?施米特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教授车琳看来,施米特的小说充满戏剧的张力,有非常强的悬念设置。无论是在《纪念天使协奏曲》还是在《看不见的爱》中,每个故事都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或集中在一个家庭里,或集中在个人的身上。两位优雅的绅士,为什么在死后将遗产赠送给一位陌生的底层妇女?德高望重的医生,为什么在他的狗被车撞死的五天后选择开枪自杀?暴躁易怒的妈妈,为什么在儿子意外死亡后疯狂仇视自己的外甥?读者跟随作家的写作走进每个人物,在流畅的阅读中进行层层解密,抽丝剥茧,直到最后,才恍然大悟。这时,读者之前所经历的黑暗、痛苦、疾病、死亡一并消失了。车玲表示,读者最终感受到的是“非常光明的力量”。而这,也正是施米特小说的独特魅力。
这种戏剧性的冲突,离不开施米特的戏剧创作经验。在成为一名小说家前,他是法国著名的戏剧家。其戏剧作品《来访者》曾斩获三项莫里哀戏剧大奖。在他看来,小说和戏剧之间有诸多相似性,它们均可被称为“时间的艺术”。短篇小说因其篇幅限制,所以要像戏剧一样,在开头和结尾牢牢抓住观众。例如《布鲁塞尔的两位先生》这个短篇就是从一个女人意外获得来自陌生男子的巨额遗产开始的。在女子的调查和回忆中,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施米特表示,自己钟爱那些“在最后一页反转的故事”。他的写作,区别于英美作家的描述,更多地运用暗示。“你必须要再读一遍才能真正明白,聪明的读者需要用想象力来填补我没有写出来的空白。”施米特说道。
▲ 凭借此书同名短篇,施米特获得2010年龚古尔文学奖
在傅雷翻译出版奖组委会主席、北京大学法语语言文学系教授董强老师看来,施米特在《看不见的爱》里的 “暗示”和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的短篇小说集均围绕某个特定的主题而展开,但每个故事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故事的每一页都充满了悬念和未知。施米特小说的精妙,不止于这种悬念。董强指出,施米特善于用小说来表达更意象化、剧情化的内容,表达对生命、对宗教、对人性的追问。他的哲学教授身份给予其作品“哲学和文学之间的高度平衡”。例如,在小说《狗》中,作家追踪了一名医生因一条狗的离世而自杀的奇闻。然而通读整个小说,读者才会骤然发现,猎奇的故事外壳下,实际上包裹着一名苦难者如何从一条忠诚的狗身上找回人性和内心平静的故事。
在施米特看来,小说家就是复杂性的捍卫者。他的作品里,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之分,许多人物存在欺骗行为,甚至不乏出轨的男男女女,由此反映人性及生活的某种复杂性。无独有偶,近年来,日本作家林真理子的小说、《致命女人》等文学及影视作品纷纷走红。“婚姻”“爱情”“出轨”等关键词热度不散的背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焦虑和情感渴求。以施米特为代表的作家“对人道主义的重构正好符合我们这个有些无助的时代的需求”。正如一位读者的留言:我爱看施米特的小说,正因为它可以让我暂时忘记自身所处的环境。我们喜欢艺术,是为了从日常中走出来。
作者:本报驻京见习记者吴金娇
图片:中信大方供图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江胜信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