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前的小学语文教材日前推出了它的3.0版。日前,浙江人民出版社在京推出《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精讲复刻版》,帮助学生在“认字”过程中了解中国历史、重温优秀传统文化。
3.0版本的“百年语文第一书”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于1901年,全书四卷共八册,选取汉字3291个,绘制插图762幅。多位大家携手打造:刘树屏任主编,章梫总揽编纂事务,蔡元培负责全书定稿,书法家唐驼缮写课本,吴子城专事绘图。编者把西方的科技知识融入传统的中国蒙学教育之中,并按照天文地理、山川河岳、花鸟虫鱼等分类,对汉字进行了系统梳理,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文化字典。本书出版以后,迅速成为全国通行的小学教材,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
2013年,这套影响了时代的经典被学者胡赳赳发掘修复,第二年交由新星出版社出版。此次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讲复刻版是由学者余世存、胡赳赳首次通力合作,历时5年全新修订而成。余世存表示,这套书是“3.0版的字课图说”。新版修订原版近400处讹误,遵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一一订正,原版中不够清晰的图、文也一一修复完善,堪称迄今为止最为精良的版本。此外,胡赳赳与余世存在原书修订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国字说”和“汉字百讲”等内容,给读者提供汉字演变的常识和部分汉字的当代解释。陈丹青认为,“读过了《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再去读传统的经典就不难。”
观察时代变迁的活化石
翻阅此书,读者不难发现,前人对汉字的认知跟古人和当代人对汉字的认知并非一致。汉字的意义,也在随时代变迁。以“天”为例,《新华字典》将其理解为在地面以上的高空。而在《字课图说》中,至高无上为天。在胡赳赳看来,这体现了前人对汉字的敬畏。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属于中国人的信仰系统。“我希望这个书能够扎一个根,这个根就是我们热爱文字、信赖文字。”胡赳赳说道。
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幼学琼林》等传统蒙学教材不同,《字课图说》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书中选出的常用字中不乏当代视野中的生僻字:比如 “毂”“轺”“辕”等形容车马的字, “枚”“樗”“栎”等描述树木的字,均已淡出现代人视野。受西学影响,不少字的释义体现了“现代性”:譬如对“雷”“电”的释义加入了西方科学的解释。观察对“倭”“缅”“韩”的定义,读者不难感受到彼时的国情观和国家认同。如果说“三百千”中的汉字表征了汉唐宋明等上千年相对静态的生活观念,那么《字课图说》中的汉字则增加了清末以来国人的世界观。
余世存说:“正视时代的特征,正视前人和我们自身语言和思维的边界,应该是我们读这部《字课图说》正当而健康的态度。它有如一部小型百科全书,值得梳理的角度很多,如果把这座矿脉中的矿藏都挖掘出来,我相信,读者会对汉字和历史的演进有更清晰的认知。”
从汉字入手,打捞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从胡适之推广白话文运动开始,汉字经历了由繁入简的过程。简体字的推出,一方面方便了国人的读写,另一方面也为现代人读懂汉字的本初含义带来一定难度。
教育专家杨东平认为,当下我们对汉字的理解基本停留在将其作为交流工具的浅层次。在识字教育的过程中,放弃了它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信仰系统。在他看来,“认字”不等于“识字”,要让国人真正读懂汉字,要从娃娃抓起。他提出,“启用蒙学传统帮助孩子学习汉字,实则也是一个打捞历史、重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中国人的过程。”
作者:本报驻京见习记者吴金娇
图片:浙江人民出版社供图
编辑:江胜信
责任编辑:陆正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