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5月,杜威博士到中国看到了什么?此后他撰写的大量关于中国、日本和美国的时局观察文对今天有何启发?作为实用主义哲学家的杜威看国际时局和常人有何不同?前天晚上(23日),由文汇讲堂、复旦大学杜威中心、华东师大出版社/大夏读书会联合主办的“跟随杜威看百年中国变化”立体读书会的第一次线上辅导会在热烈的气氛中展开。杜威读书会20位学员对《中国心灵的转化:杜威论中国》第一章“世界中的中国”进行深入思考,在线上分成A、B两组进行问答,最后由辅导老师复旦杜威中心研究员马荣语音点评并作主题演讲《杜威的“合作观”》,短短90分钟课程,学员们收获丰富,为今天(25日)下午的第一次线下讲座——实用主义资深研究学者刘放桐主讲《对杜威来华的多重解读》做了很好的预热,也为期五个月的“5(现场讲座)+5(线上讲座)”立体读书会揭开了“惊奇”之旅。
从他者眼里,了解百年中国的巨大变化
文汇讲堂是热点问题的学术解读平台,旗下举办过高质量的《细读中国历史》《论语》《共产党宣言》等读书会,以文本细读、学员主体发言、问题意识导入为特色。今年是美国学者杜威来华100周年,诞辰160周年。“跟随杜威看百年中国变化”立体读书会消息发布后,吸引了不少有兴趣者。55后的咨询行业杨福兴说,年轻时就听说胡适的名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所以,对他导师杜威的哲学思想很感兴趣;80后的教育领域田芳园、65后的管理人员王怡对杜威的教育理念很有好奇;00后大学生王舒则对杜威的心理学颇有好感。报名者从大学生到花甲的退休返聘人员均匀分布,多为企业主管、行政管理人员、中学教师、会计,多数为理工科背景。
▲李世新、王舒所在的A组和B组分别负责提问和回答。
讲堂采取的线上线下交叉形式也为学员带来了便利。讨论课前一周,读书会学员对《中国心灵的转化:杜威论中国》一书进行细读,并在分组沟通、问题设计、上课流程方面作出充分准备。读书会20名学员共分为A、B两组,本次课由A组提出问题,B组进行回答。线上辅导一开始,两组学员互动问答、往来交锋,气氛活跃。在中美贸易磋商升级之际,学员们情不自禁都在现状与百年前之间进行比较。而百年前美国学者的观察问题的视角让大家寻找着当下变化的轨迹和根源。批判地了解实用主义思想,辨析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异同,这个阅读目标也在第一次线上学习中给学员带来了普遍的憧憬。
▲柴俊、林晓彤各自对《中国心灵的转化:杜威论中国》进行深入阅读
100年前,美国学者如何理解“制裁”
“强力和惩罚应是最后求助的手段;诉诸这类手段的必要性本身就证明,正常的社会过程出了问题;社会的理想应当是去想方设法,对导致在特殊情况下必定求助强力的那种原因进行改造。” (《中国心灵的转化:杜威论中国》)
如何看待美国的“制裁”?1931年前后,杜威在时评文章中提到了“制裁”不可行。如今,美国对多个国家开展经济制裁,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此时再读杜威80年前的“制裁”理念,读书会两组成员都有话要说。
杜威是美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被誉为美国精神的象征,也被罗蒂等哲学同行视为和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并列的20世纪三大最著名西方哲学家。他的实用主义哲学为美国的崛起提供了思想理论资源。杜威在华长达26个月,此后对1919年至1930年代中美欧日的国际关系在报刊、杂志文章中作出评论、提供建议。他在文章中表示,“制裁在实践上不可行,任何朝着这个方向做出的努力只会恶化而不会改善国际关系。”言犹在耳的今天,美国为“美国优先”一意孤行发起贸易战,与杜威的“合作观”背道而驰,对此,以柴俊、韩思敏为首的A组提出疑问,并与王葆瑜、林晓彤所在的B组展开讨论。B组学员认为,在国际背景、经济实力、科技发展等完全不同的情况下,杜威当年所论述的“制裁”与当今美国对中国货物加征关税等制裁已完全不同。与100年前的制裁不同,当下美国的制裁形式更加多样化,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甚至辐射到教育、人才交流等方面,如美国对中国人员留学、交流、访问、就业实行更加严格的审核,从源头封锁科技输送,调查中国海外“千人”人才计划教授,正常学术交流不同程度受阻。其本质与100年前美国学者主张的国际和平本质南辕北辙。
▲观察20世纪上半叶东亚局势,杜威提出了主张和平的国际合作观。
与孙中山的理念“知难行易”产生共鸣
杜威如何从实用主义角度看待当时的国际时局?实用主义理解、观察世界的方法是怎样的,有何局限性?针对A组提出的这个问题,B组深入思考后进行了全面的回答。
B组认为,杜威的角度与中国当时很多有识之士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
100年前,杜威对处在复杂国际局势中的中国未来发展之路提出了建议,“要么就是和解和解体,要么就是实现自我的转化,而不是走向日本的那种途径。”B组梳理了杜威对比中国与日本国情与民族性后,结合中国几千年发展历史分析得出的结论。
通过延伸阅读,B组分享,杜威的实用主义与孙中山的理念“知难行易”产生了共鸣。两人在第一次会面就“知行合一”的问题进行了深刻探讨,杜威听完孙中山的想法后颇受触动,对他的想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表示支持。杜威对日本军国主义并不认同,在他看来,日本确实比中国发展得快,但中国绝不能走日本的道路。杜威深知中国与日本虽同为亚洲国家,但是从根上是完全不同的,也不能用理解日本的那一套来了解中国。
除了这些问题,A组和B组还尝试理解杜威的哲学观点对中日两国走上不同道路的分析。
学者点睛:“合作观”是杜威国际时局的核心理念
复旦大学杜威研究中心研究员马荣对两组的讨论做了指导点评,并围绕《实用主义的“合作观”:以杜威的几篇政论文章为例》进行主题语音演讲。针对学员们的讨论,马荣认为,杜威的这几篇文章观察当时中美日的国际关系,并对国家间的合作提出建议,杜威的很多观点是从推动国际合作这个角度展开的。杜威并非没有看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斗争,尽管站在美国自身的立场上看问题,但他仍然强调以合作为前提观察国际关系,这与中国古人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谋而合。杜威的合作观是其思想的重要特点,理解其合作观是进一步理解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前提。
其次,理解杜威哲学观要避免避免对实用主义的两种误解。一个是功利主义的误解,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误读,将实用主义等同于功利主义,因为实用这个词很容易和利益、好处、用处联系在一起。很多人经常把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对立起来,把实用主义和追求利益等等活动联系在一起,这是对实用主义的一个非常普遍的误读。马荣指出,学员提问说现在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是实用主义就是误读的典型,其实美国现在奉行的是现实主义。另一个误解,就是把实用主义等同于实证主义。很多人一到观察具体问题的时候,就会有实证主义的倾向。实证主义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是就是是”,“应该是应该”,现实和价值区分开来,强调对客观性,对客观事实的追求。实用主义也强调客观事实,所以两者经常被混淆,但是实用主义所强调的客观事实和价值是不分离的,杜威是反对事实和价值的分离。理解这一点是把握实用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马荣强调要从“实践观”出发去理解杜威所谓的事实和价值相统一的专业内涵,要把合作观、实践观紧密结合起来把握实用主义的精髓。实用主义强调实践的优先性、普遍性和无所不在性。人从生到死,实际上都是在行动之中的,一代一代人也都是在行动中的。所有思想、观念、语言、甚至国家,都是发生在这个行动之中。
此外,马荣提醒大家阅读这些文章需要注意杜威的身份视角。作为一个评论家,杜威是一个客观的观察者,不是现实政治的参与者。杜威在文章中表示,理想问题涉及到两个方面,政府和教育,好政府的前提是好教育,但是好教育的前提是有好政治,这些观点表明杜威非常关注政治,这也是实用主义哲学不同于分析哲学、欧陆哲学的一个特点——关注实际生活,但他不是以政治家的身份出现,而是以哲学家、教育家的身份进行思考。
▲华东师大出版社从2010年开始,陆续出版了《杜威全集》《杜威选集》
尽管还有很多疑惑,但是,学者的指点给学员们一个明确的大方向。这节以“中国、美国和日本:一个实用主义者对二十世纪初东亚格局的观察”为主题的线上讨论、辅导课结束后,两个小组及时召开线上语音会议,搜集学员感想,大家沉浸在初次学习的新奇和局部豁然开朗中。杜威如何看中国的国民性,罗素看中国与杜威有何不同,对今天有何启发?更多的疑惑等着被探索。 (王舒亦有贡献)
相关链接:
作者:王琳杰
编辑:王秋童
责编: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