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收到本原先生《爱因斯坦访问上海随想——那“通关密语”有感》的大作,一口气先读了两遍,后再细细思索,一篇上万字的散文在国家通讯社平台上发表,为什么在20小时内竟有超过120万的阅读量,其阅读速率及阅读容量都创造了较为少见的记录?平常并不喜爱文学作品的我,为什么一口气读了两遍,还不停地在琢磨是什么吸引了读者的特有关注?
开场的构思巧妙,布局了三大悬念
在开场白部分,总共仅十多行字里,作者讲到科技界泰斗爱因斯坦访问上海,讲到“那”通关密语!那笑而不答的昭示!讲到上海整个新闻代表团决意放弃观赏世界风光胜地——少女峰,直奔正义路32号瞻仰爱因斯坦纪念馆等三件事。聊聊百来字,却布下了三大悬念,激起了读者急于阅读全文追根溯源,了解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渴望与动力。
从纪念馆三件并不起眼的物品,作者巧妙地串起了爱因斯坦的传奇人生
从照片墙上看到的一张照片:爱因斯坦与爱人米列娃和新生儿子的合影,一手抱着幼孩,一手拎着炉子到门外生火。那是他在《伯尼尔城市报》上刊登启示,苦为稻梁谋的时候,讲出了旷世奇才婚后一段极为窘迫的日子。
从玻璃柜中看到的一把小提琴:讲出了爱因斯坦为“广义相对论”框架绞尽脑汁、困兽犹斗时,音乐给了他研究上的灵感和毅力,不仅坚定了他继续向前探索的毅力和决心,还让他顿悟,解开了大难题。
在二楼橱柜内那一套1905年《物理学纪事》杂志中,前后刊登过开创人类科技新纪元的爱因斯坦六篇论文。其中有一卷,一口气刊载了爱因斯坦的三篇论文,当年有人断言,那时物理学界能读懂爱因斯坦论文者,仅两人半而已。
正是这些巨著中的伟大发现,1922年爱因斯坦荣获诺贝尔奖,1999年12月26日被评为世纪伟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只有七十平方米左右的正义街32号,是爱因斯坦创立伟大理论的空间源头。
这三件物品确实很不起眼,不一定被人关注,但作者以特有的眼光,以物见人、以小见大,巧妙地将三件物品串起来,再现了科学泰斗的传奇人生。
瞻仰纪念馆牵出了爱因斯坦与上海的特殊情谊,让上海与科技大家的联系不断延伸
上海市新闻代表团很有情怀,为了让上海与世界科技大家的联系不断延伸,在瞻仰伟人纪念馆时和回国后做了三件事:
向馆长叙述了爱因斯坦与上海的特殊情谊。
在纪念馆,看不到爱因斯坦与上海关系的任何资料,作为上海市新闻团团长的作者,特别慎重地向馆长介绍了爱因斯坦与上海交往的一连串事件:
上世纪二十年代,爱因斯坦两次访问上海,发生了许多美好而动人的故事。受到上海知识界、新闻界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在上海作“相对论”报告,在学界中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作者在文中还特别讲了爱因斯坦留在上海唯一墨宝的故事:当爱因斯坦到访上海,被一大批态度热烈的公众簇拥着,回答新闻记者提问时,向身边记者要去纸和笔,写下相对论的数学因子,认认真真签上自己的姓名,极具幽默和神秘地告诉记者说,这个数学因子是“向着相对论的通关密语”。
1936年底,国民党当局在上海逮捕七位爱国人士(即“七君子”),爱因斯坦联合美国一批名校教授,给蒋介石等发来电报,要求释放“七君子”。在抗日战争最危急的关头,爱因斯坦联合大批美国教授,筹款支持中国人民反击日本法西斯。
爱因斯坦还培养了中国多位优秀的留学生。
馆长听了爱因斯坦与上海有如此重要、紧密的关系,觉得太珍贵了,一定要去一次上海。
为纪念馆留下一段很动情的题词。
馆长听了叙述后,希望上海新闻代表团能给一点弥补的机会,为纪念馆留下你们最想要说的话。
在十余年后,作者终于找到了当时在纪念册上写的一段题词:
“1922年当爱因斯坦携夫人在上海的时候,获悉了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上海以最大的热情欢迎世界上最为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科学家与上海有着特殊的友谊。我们热爱爱因斯坦,因为我们热爱科学。在这里,我们将因为爱因斯坦而更加坚定对科学的探索!”
落款是上海市新闻代表团全体成员签名。时间:2007.9.21。
发起在上海铸造一座爱因斯坦青铜塑像。
作者从2007年9月访问回来后,与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会同有关方面商定铸造一座爱因斯坦青铜塑像,以永久纪念这位科技界泰斗,也为形成对后人的鼓舞和激励。这个计划开始很顺利,但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直到十多年后,高2.7米、宽3米、净重2.6吨,当今世界上最有气势的爱翁雕像,终于坐落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科技园区诺贝尔公园。那雕像,把爱翁与上海这段交往的珍贵历史,用艺术形式固化下来,绝不让其随风飘散。那坐落在诺贝尔湖旁的雕像,把世界科技大家与上海的距离拉得更近了,把科学与大众的距离也拉得更近了。
这部分虽然篇幅不短,但爱因斯坦与上海特殊情谊的故事,史料很珍贵,读来很生动,让读者爱不释手。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的历史使命,也源自上海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基因
把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是党和国家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交给全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一项新的历史任务。也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作者追忆了十多年前访问爱因斯坦纪念馆的往事,写了这篇长文。
作者站位高远,思想深邃,他先回忆了参观爱因斯坦博物馆,爱因斯坦与上海的特殊情谊,发起在上海铸造一座爱因斯坦青铜塑像。有了这些珍贵史料作铺垫,作者真正的落脚点是要揭示上海的城市特质和精神标识,唤起上海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基因,推动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
作者认为,在很长一段时期,在一些方面,上海市有不少被误读的地方!即使是流行度颇高的周旋老歌、张爱玲小说、旗袍、百乐门舞步……也只能算作老上海发达的“商业文化”、“大众文化”的符号。回忆历史,凝视上海历史上哪些一闪而过的瞬间,无疑是挖掘出上海城市气质中被忽视了太久的一面。他认为,爱因斯坦两度访问上海,以及近现代大批世界科学文化名人访问上海,上海的那种热情在其他地方确实少见,上海一批主流媒体呈现的这种热度,而知识界人士态度之热烈,更令人瞠目。毫无疑问,这是上海具有世界眼光、胸怀开阔、引领文化之先的不可忽视的文化底蕴。他认为,真正支撑上海魅力的,就其本质而言,是对现代科学、文化,充满热情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这些才是上海的城市的基本特质和精神标识。正是这些基因,当年吸引了爱因斯坦及一大批国际科技文化名人访问上海。
作者在文中还传递了一个重要思想,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取决于科学家的成就,同样取决于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这是一切创新的基础!科学与公众的距离,是能量聚变的前提,将决定人类和社会的进步。这是爱因斯坦“通关密语”笑而不答的昭示。他认为,爱因斯坦等科技文化大家们的讲座与传播,在当年激发了无数中国青年学子,发奋于现代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探索,拉近科学与公众的距离,展现出难以估量的能量。
在新时代,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举办,有更多的世界“最强大脑”集聚上海临港新片区巅峰激荡!据报道,这次来上海的有65位顶尖科学家在沪上“论剑”,其中有44位诺贝尔奖得主,有21位其他世界大奖得主。当然,今天的上海,吸引越来越多世界顶尖人才来沪的原因,除了上海传统城市特质和精神标识外,还有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最重要的“窗口”,上海雄厚的基础科研能力,以及科学家们在上海交流的畅快淋漓。这些世界“最强大脑”与上海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科技精英、青年学子的面对面碰撞,必将对中国的创新发展,对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让中国、让上海创造出更多的世界第一!
作者:蔡来兴
编辑:施薇
来源: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