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孙周兴在在华东师大思勉“前沿技术的人文维度”高端论坛做“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生命哲学”第三期讲座
随着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加速推进,人们对现代技术的忧虑与日俱增,不光是人文学者,连通常持有技术乐观主义立场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也开始发声,表达他们对于技术风险的担心以及对技术伦理的诉求。在人性和技术的角力中,人类何去何从?自从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开设“前沿技术的人文维度”高端论坛后,邱仁宗、何怀宏教授分别给出了有关基因编辑、预防伦理等领域的思考。
第三讲(11月19日)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孙周兴主讲。在题为《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生命哲学》的主题讲座中,孙周兴提出当自然人类文明不可避免地向技术人类文明转换时人类要面对的三大课题:一,自然人被技术改造的限度在哪里?二,现代科技将不断延长人类寿命,人类代际、婚姻和家庭等社会组织形式将面临何种变化,将取得何种新形式?三,如何重建技术生活世界经验?孙周兴在讲座中指出,我们今天要接续一个半世纪前哲学家尼采的思考,开启一种面向未来生命的新生命哲学。
孙周兴(1963-),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进入“人类世”新纪元,受技术控制的人类文明已进入新文明状态
“20世纪的中国学术具有翻译性质。90年代以来我自己的主要工作也是学术翻译,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今后这条路就走不通了,因为翻译学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人工智能将很快取代手工劳动的翻译学者”。主持编译《海德格尔文集》(30卷)和《尼采著作全集》(14卷)的孙周兴教授在讲座中如是说。孙周兴认为,技术主导人类文明的时代已经到来,自然的人类文明正在过渡为技术的人类文明,标志性的事件是1945年原子弹在地球上爆炸。已经有地质学家提出 ,1945年起地球的地质历史已经进入“人类世”(Anthropocene)新纪元,“人类世”意味着人类活动足以对地球造成重大影响了。孙周兴借由这一地质学概念说明如今人类世界所面临的重大转变,人类今天已经进入福山所谓的“人类与后人类的巨大分水岭”,所谓“人类世”标明技术不受人控制了,技术统治的时代到了。
“在技术的人类文明时代,未来人类的生命形态将表现为自然人类的非自然化,具体表现为自然人类身心的双重技术化。”一方面是由生物技术来实施的人类自然身体的技术化,另一方面是由智能技术来完成的人类智力和精神的技术化。在孙周兴看来,“自然人类的技术化并不是一个假设,而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现实进程”。2018年12月2日,谷歌公司宣布,最新人工智能 AlphaFold已经成功地根据基因序列预测了蛋白质的三维结构,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开始进军基因科学和生物科学领域,人类生命的未来将被人工智能探索开发。“人类身体的技术化与人类精神的技术化终将合一,成为同一个进程,也即从自然人向技术人演进的过程。”
著名哲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弗朗西斯·福山在《我们的后人类未来》一书中指出,生物技术将改变人性,但我们却没有意识到我们因此会失去多么有价值的东西。孙周兴感同身受,他在演讲中也表示,如果自然人类创造的精神价值,主要包括传统哲学、宗教和文学艺术等,不再在人类生活中起作用,不再影响我们,我们作为自然人类当然是要伤心的。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1952-)在《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一书中修正自己“历史已臻于终点”的论点,认为生物技术将改变人性
人性在变,也许正在生成一种技术化的人性,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生命哲学
什么是人性?人性或者人性要素是恒定不变的吗?而今天人们对基因技术的担忧是因为人性将因此被改变。孙周兴认为,“人性”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人性”,因此也没有固定不变的人性规定。在自然人类文明史上,关于“人性”的理解丰富多样。人性诸要素,无论是理智还是情感和道德心,在每个时代里都发生了变异。孙周兴以美感举例,“美感是在生活世界里不断被重塑的一个要素,过去的三四十年间,在影视图像文化的规制和形塑下,中国人的美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技术的人类文明时代,技术工业不断改变和生成新的人性状态,与自然生活世界中人类的自然人性相异,孙周兴说也许可以称之为“技术人性”。“如果自然人性主要通过传统哲学和宗教得到了表达和规定,那么,技术人性则需要另起炉灶。”曾有记者问是否能接受人类的“赛博格化”?孙周兴说自己的回答十分无奈,“我当然有自然人类的情感和思想,也有对自然人类文明价值的尊重和对自然人类生活习性的喜好”,自然人类恐怕不得不站在“自然人类中心论”的立场上来抵抗技术化。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分明享受着现代技术的福祉,比如长生长寿、舒适快乐、各种便捷,这时候,如果我们简单否定技术,其实是不妥当的,也是不公正的。
孙周兴引用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说法,要对技术世界采取既肯定又否定的姿态。“当务之急是要对不断加速发展的新技术及其后果做出系统评估,需要重新确认人类的位置,需要对人类生命和文明的未来形态做出一个整全的规划”。在孙周兴看来,这是哲学的新使命,“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生命哲学”。
《海德格尔文集》(全30卷),[德]马丁·海德格尔 著,孙周兴、王庆节 主编,商务印书馆2018年5月出版
世界变方法也要变,新生命哲学的核心任务是重建生活世界经验
在孙周兴看来,技术统治下的人类生活世界已经了发生断裂性的变化,而且正进入加速变化之中,人类生活面临诸多新的问题。比如人类正在经历从自然人向技术人转变的过程,但人的自然性并不会完全消失,自然人类被技术化的限度何在?有没有可能在自然性与技术性之间达成一种平衡?又比如未来人类寿命可望不断延长,长生长寿将带来婚姻、代际关系、职业规划的高度复杂化,将有什么样的新的社会组织形式?生命被大幅度延长之后,人如何度过漫长而无聊的人生?人类感官被弱化后,人将如何获得新的快乐方式?等等。
*传统人文学科以虚构美好往昔贬低现实的习惯要改了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追不上世界变化的脚步,压力、焦虑成为现代人的“常态”,甚至产生精神异常,精神病患者的比例越来越高。孙周兴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人类的经验尺度已经不能适应被技术改造和规定的新生活世界了,简言之,世界变了,而人们依然采取旧世界的尺度。因此,需要直面当下生活,面向未来生命,重建生活世界的经验。人文科学应该有一个重新定位和定向,“传统人文科学总是通过虚构一个美好的过去时代来贬低现实和现世,这样的习惯可恐怕要改一改了”。
*面对归属感抽离,要以尼采的积极应对虚拟性和虚拟化
从生活细节到人生三观,孙周兴认为我们首先要关注感觉的重塑。“今天我们进入了‘弱感觉世界’,感受能力越来越差,感觉方式被隔离开来,许多感觉被忽略了”。如何保持和恢复生动的感受力,或许是技术时代人类的一道难题。在价值观方面,伴随技术加速时代带来的生命归属感和可靠感的抽离,重塑信赖和信念在后信仰时代里变得至关重要。“我们是依靠相信事物的稳定性而活着的,在永无休止的变化中,我们要建立对事物的相对稳定性、世界的可靠性和他人善意的信赖。”
在世界观层面上,孙周兴借用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观点,揭示了传统线性时间观的问题,倡导更新时空经验,或者说拓展在物理-技术的时间观之外的时空经验,“时间不直,空间不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生活世界理解成温暖的、具体的、可接近的‘圆性世界’,这个世界才会充满温情和善意”。谈及人生观念,面对未来虚拟世界可能带给人生的虚无感,孙周兴依然认为尼采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尼采所主张的“积极的虚无主义”是今天最值得重视的姿态,即使长生的生命也总归虚无,但尼采会说,这不是消极人生的理由,而是我们积极生活的动力。对自然人类来说,“虚拟也是一种虚无,是另一种虚无状态”。可以预期的是,生命的虚拟性将越来越得到加强,我们要慢慢习惯技术带来的虚拟性,包括生活方式的虚拟化。
《尼采著作全集》(14卷)第四卷《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著,孙周兴 译,商务出版社2010年出版
一年前,作为同济大学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院长,孙周兴教授办了一件新鲜事儿,他与位于浦东张江的ALTALT创新研发中心合作,组织了一场跨界的、国际性的“首届未来哲学论坛”。本讲座后的11月23日,他又在以“生命科学与生命哲学”为主题的第二届“未来哲学论坛”开幕式上成立了同济大学技术与未来研究院。这正是他哲学主张的一次实践。“随着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加速推进,人类文明进入到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性变局之中,人类对未来的关切前所未有,未来之思已成当务之急”——论坛邀请函上的粒粒珠玑正是孙周兴的关怀。
相关链接:
作者:刘梦慈 李念
现场照片: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编辑:李念 刘梦慈
责任编辑: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