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16日,巴黎街头。当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全国进入封锁状态15天(图源:《纽约时报》)
欧洲成为全球疫情“中心”后,随着各国措施的加大,与中国文化观点不同的民众是如何配合的?中国给予欧洲各国的防疫驰援有何影响?欧盟一体化在疫情后将会得到怎样的推动?昨天晚上(19日),文汇报记者连线采访了在巴黎的旅法学者宋鲁郑(文汇讲堂第70期嘉宾)。
医疗系统采取“白色计划”,法国防疫措施逐步升级和细化
文汇报:法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在当地时间19日接近破万,但低于德国的1.2万,从媒体上看到,马克龙总统当地时间15日就陆续宣布启动军队、野战医院等强力措施,医院还启动了2014年就储备的“白色计划”,您怎么评价目前法国的防疫措施?
宋鲁郑:法国确诊人数从3月7日后开始迅猛攀升。目前法国的防疫措施确实是在不断的升级,尤其是这个星期一(当地时间16日)马克龙发表第二次全国讲话后,措施确实是一天天地升级,这也显示了疫情在不断发展。当时只是宣布“封国”,边境封起来,很多细节是在此后不断地出台。
法国人口6500万,和湖北差不多,但面积是湖北的三倍,地广人稀,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法国的卫生系统也有不少优势,关键看如何转化为有效治理。你说的医院的“白色计划”,是指当进入紧急状态时,法国各家医院45分钟内响应,所有的科室都可以用作疫情诊断和治疗,而医院只是收治重症病人,轻症和无症状的都采取居家隔离。这也是2014年以来不断应对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积累的经验。
旅法学者宋鲁郑曾做客第70期文汇讲堂
法国外出口子较大:采购、遛狗、健身、探望离异子女
文汇报:欧洲疫情防控和百姓的配合密切相关,您3月9日发文曾谈到法国的国民性格和口罩文化,最近10天来,是否有所改变,为什么?
宋鲁郑:当前法国民众对政府措施的支持还是达不到既定要求的。现在还是有很多人去海滩或者去公共场所,包括在巴黎那些常去的比较开阔的地方,比如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等。不少人在那里跑步、健身。因为法律规定中这些事情可以存在。
现在在法国有几种情况不会禁止出门:工作、采购、看病、健身、遛狗、离婚的父母探望孩子,法国的离婚率高达50%,这样开的口子还是太大。法国的措施号称是欧洲最严厉的,但是和中国比起来,确实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3月14日,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前竖立着“暂时闭馆”的告示牌(图源:新华社)
市民不戴口罩一则与政府宣传有关,另因为供应无法满足
这些措施,从法国人看来都是正常的。比如说10万警察和宪兵在大街上监督隔离令,但又禁止警察戴口罩,理由是会显得不礼貌,当然可能真正原因是法国现在没有这么多口罩。现在医生、护士每周只能供应18个口罩,因此也没有能力再给这10万警察佩戴。
欧洲的文化和国民性格确实对疫情的防控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法国民族比较浪漫或散漫,对疫情重视也是不够。这也和当初政府的一些宣传或误导有关,认为新冠肺炎是大号的流感;死亡率也不高;政府从一开始就强调普通民众戴口罩没有用,而医生、护士或者年长者是需要的。
从根本上来说,我认为其实欧洲也不具备戴口罩这个条件。整个欧洲只有三家口罩生产企业,中国的口罩生产占据了全球50%,中国疫情发生后,就全球采购防疫物资,华侨也大量采购后寄回去,法国政府也捐赠了17吨的防疫物资。
应该说,政府的措施或者意识比较容易改变,上周日(15日),政府还鼓励大家去进行市长选举投票,本周一(16日)就宣布全国“封国”。而老百姓不可能这么快180度转弯。这需要个过程。目前来看,虽然大家也意识到了疫情的严重性,但是配合程度确实还是达不到防疫的需求。
在街头采访中,很多法国民众认为不需要戴口罩(图源:界面新闻)
总体肯定和感谢中国对欧盟各国的驰援,也有不同声音
文汇报:中国驰援法国的物资18日抵达巴黎,对于中国帮助意大利、驰援欧盟50吨物资等系列举措,欧盟主席做了视频感谢,法国朝野如何评价?您认为是否会推进中欧关系?
宋鲁郑:中国援助法国的口罩等物资已经分两批于昨天(18日)和今天(19日)都抵达了巴黎,法国媒体都做了比较突出的报道,法国外长也亲自表示感谢。我觉得法国政府这么做也是安定人心,说明法国有足够的防疫物资储备,当然媒体也一定会注明,在中国发生疫情之时,法国也向中国进行了很多的援助。
中国在关键时刻对意大利、西班牙和欧盟的援助,会有两个效果。从正面来看,会拉近中欧关系,表明在关键时刻,中国靠得住,中国在尽自己的力量在帮助欧盟。但也有负面的声音,他们会认为,对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援助是否有借机分离欧盟之效?因为意大利在欧盟中被视为有较大离心倾向的国家,中国这么大援助是欧盟所做不到的,是否因此助长意大利国内的民粹主义呢? 关于“分裂”一说一直就存在,这次冒出来也并不奇怪。
另外,如果从中美长期博弈的角度来看,中国和欧盟的彼此走近确实是有必要。长期来看,欧盟不能完全跟着美国走,此时加强和中国的关系,在欧盟内部还是颇为看重和明确的。
中国援助法国一百万套口罩和医用手套(图源:人民日报)
黄马甲运动是否会持续,要看法令颁布后的本周六
文汇报:法国的黄马甲运动在疫情中是否停歇?此次抗疫是否会弥合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宋鲁郑:2018年下半年,黄马甲狂飙崛起,一直持续到现在;目前是每周六上街抗议,上周六依然。本周一宣布了法国封城,要求大家呆在家里,如果违反就要罚款等,所以还要看这个周六他们会不会依然占领中央街口,这也是一个衡量的指标。
法国的国民特性有时会导致小群体利益高于国家利益。比如,法国申办2012年奥运会时,巴黎一路领先。但当奥委会前往巴黎考察时,巴黎交通系统大罢工。他们认为这个时候罢工效果最好,政府最容易让步。 结果造成了巴黎后来输给伦敦的转折点。
又如,2003年一向凉爽的法国出现酷暑(37度),由于缺乏经验,且当时官僚体系正处于假期,导致一万多人死亡,连超市冷库都腾出来存放尸体。2005年预报法国将再次出现高温天气,按说各界上下应该吸取教训,结果法国医疗体系选择这个时候进行大罢工——还是因为认为这个时候政府最容易让步。
法国国内疫情愈来愈严重,但工会仍然在3月3日发起大罢工。虽然政府取消了原定3月1日举行的巴黎半程马拉松赛,但仍然有不少民众自发参加,并对政府的措施感到愤怒。这就是法国的一些特点。
这次疫情并不能够改变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在很多地方,反而加大了对政府的不信任。现在的民调显示,75%的人法国人认为,马克龙维持第一轮的市长选举是错误的,应该负有责任;57%的法国人认为是政府对防控疫情没有做好准备。
再加上前天卫生部前任部长突然在《世界报》曝料说:早在一月份,他就向总理和总统提出警告,说疫情会很严重,建议取消这一轮市长选举,但都没有被采纳。这次曝料让政府非常被动。因为此前法国政府总是公开讲:疫情不会在法国大流行,政府都做好了准备,而事实正好相反。
巴黎半马因疫情取消,选手称“没比赛我们也要跑”(图源:看看新闻)
法国媒体并未加入病毒污名化报道,严格执行世卫规定
文汇报:对于世界存在个别国家污名化中国的现象,法国媒体有否舆论?
宋鲁郑:法国媒体在污名化上是比较克制的。他只是做了客观报道,但也没有分析对错,澄清事实,没有去站队,对疫情的说法严格按照世卫组织的口径予以报道。对中国更多的分析和批评是停留在制度层面的剖析,认为做得不够早等,和有些国家的推卸责任、甩锅不一样。
文汇报:各国都不同程度出现恐慌、抢购和谣言,从法国来看,该国政府如何应对的? 宋鲁郑:法国也发生了抢购、恐慌和谣言。就是上周四马克龙第一次全国讲话后,超市才有抢购现象,当地人不像华人早早就储备了。政府能做的事,一是在媒体上宣传,第二把物资储备备足了,以此应对谣言。
在“封城”前夜,大批民众在巴黎的超市排队抢购生活必需品。(图源:中新社)
抗疫中暴露出欧盟效率不足,法国或会带头促进一体化
文汇报:马克龙总统一直想让法国成为政治大国,在世界气候合作上看出他的抱负,此番抗疫,有否可能加大法国在欧盟一体化中的推进作用?
宋鲁郑:这次法国在防疫中做得并不好,措施前后反反复复。马克龙第一次讲话是在上周四,说不需要取消市长选举,但周日大家投票后,第二天就马上要实施最严厉的措施;在帮助他国上也没有任何举措, 并看不出法国有大国的担当。所以这次抗疫中,法国的威信并没有在欧盟上升。
但是疫情暴露出欧盟因为机构太庞大而导致行动太迟缓、一体化程度不够,或许借此强烈需求求推动一体化、加速一体化,有可能会得到各国的同意和支持。这或许会给一直有此主张的法国创造一个条件。
相关链接:
“病毒猎手”利普金谈美国疫情:实际传播要广泛得多 | 防疫·专家谈
金刚罩技术、孩子般哭泣,不同群体的抗疫“心理调适”招 | 防疫·专家谈
抗疫心理热线11天接电1650个,来电者最担心“妈妈” | 防疫·专家谈
访彭凯平:应激反应正常,抗疫情中变“抑郁”为机遇 | 防疫·专家谈
访黄仁伟:“一带一路”项目停工了吗?事实并非如此 | 防疫·专家谈
霍去病对伍连德或白求恩,人文学者生产“精神疫苗”| 防疫·专家谈
“疫情邮轮”遇窘境,零拒绝或成中国邮轮产业新机遇 | 防疫·专家谈
访苏勇:西贝出借员工给盒马,企业自救还有多少招?| 防疫·专家谈
访王俊秀:打工者愿复工吗?调查揭示疫情下的信任 | 防疫·专家谈
访陈凤英:中国世界经济关系的“至暗时刻”已过 | 防疫·专家谈
访郭齐勇:该不该吃野生动物?重拾“天人合一”智慧 | 防疫·专家谈
访汤蓓:前5起PHEIC始末,看中国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 | 防疫·专家谈
赵国屏院士:17年前SARS如何在一个晚上从香港传向全球 | 防疫·专家谈
赵国屏:2009年甲型流感无大恙,受益于SARS经验和教训 | 防疫·专家谈
钟扬:人类与病毒之间的“军备竞赛”能否胜出?| 防疫·专家谈
钟扬、赵国屏:彻底灭绝流感很难,因为它会变异重组 | 防疫·专家谈
赵国屏:人类基因石器时代已定,病毒无法淘汰现代人 | 防疫·专家谈
作者:宋鲁郑 李念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