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衡主讲《深入学习新中国史,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从麦迪森数据(购买力平价)来看,在中国经济千年史中,中国从公元元年到20世纪初如此长的历史时期内,GDP总量都位居全球第一或第二位,鸦片战争前甚至高达33%!直到一战之后才逐步滑落,在麦迪森数据中2000年中国已重新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将新中国史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脉络中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必然性。
当下所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关联?全球产业为何在1980年代迁移到中国,使之成为“世界工厂”?世界能与中国“脱钩”吗?6月18日,在《深入学习新中国史,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题下,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权衡研究员,以翔实的数据和丰富的案例将新中国70年的成就一一铺展开。“学习新中国史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有怎样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规律,70年里发生了哪些深刻变化、中国道路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样才能更加有信心走好复兴之路。”在权衡看来,对新中国70年发展创造的“两大奇迹”的认识和理解,更能坚定我们对未来发展道路的信心和意志。
中国从公元元年到20世纪初如此长的历史时期内,GDP总量都位居全球第一或第二位
28.7%!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为何稳居第一?
新中国70年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让具有5000年历史的中华民族面迈向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经济奇迹最重要的是指中国在近40年时间里面保持9.6%的增长速度,这在世界经济增长史上是从没有过的。”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的权衡长期以来对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问题颇有研究,在他眼中,只有公平地高速增长,经济奇迹才是真正的奇迹。这也是为什么新中国一方面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奇迹”,另一方面也能保持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奇迹”的原因所在。
从经济总量来看,中国如何重新崛起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权衡援引国家统计局和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占世界经济比重等数据佐证,1952年,中国GDP仅为679亿元。1978年增长到3679亿,居全球第11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1986年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10年达到412119亿元,超过日本并在以后连年稳居世界第二。2016至2019年,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0万亿、80万亿、90万亿和逼近100万亿(990865亿)大关。中国GDP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也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8年的15.86%。“与典型经济体相比,1994年以前,中国GDP占世界经济比重远落后于日本和美国,与印度较为接近。1994年以后迅速提升并在2010年超越日本,与此同时,中国与印度差距也逐年拉大。2010年以后中国逐渐提升,不仅远远超越印度,而且快速超越日本,不断与美国的差距呈缩小趋势。”
除了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外,中国经济增速更是震惊世界,高低之间,中国经济到底呈现了什么样的速度?在权衡展示的相关数据中可以看到,1979年-2018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也远高于同期美国、欧元区、日本等国年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17%左右,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13年-2018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7.0%,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28.7%,稳居世界第一,而同期美国的年贡献率为18%。进一步而言,1978年前,受到国内外政治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波动比较大。1978年到2012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速在10%上下波动,超过美国、日本、印度。2012年以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开始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中国GDP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8年的15.86%
另一方面,科技实力往往伴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壮力。中国的科技实力究竟如何?在国际科技竞争格局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权衡指出,建国初期,全中国的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现在,中国每百万人中的R&D研究人员已经超过1000名,高于中高等收入国家。2018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8%,比1995年提高1.61个百分点,超过欧盟平均水平。同时,中国的科技产出量质齐升,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1)论文被引用情况, 2018年我国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二位。
在权衡看来,也正是因为新中国70年的充分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占世界的比重大幅提高,居世界的位次不断前移,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占世界的比重和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影响力、吸引力显著增强,中国日益发挥着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重要作用,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中国为何能防止“中等收入陷阱”?做大蛋糕并分好蛋糕
世界银行2006年发布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指出,在20世纪后期的工业化浪潮中,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跻身高收入国家,很多国家往往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之后便陷入经济增长的停滞期。那么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会面临这样的挑战吗?
权衡对比中国调整后的人均国民收入净额在1990年代之前与印度处于相同水平,但是1990年代以后,取得了飞跃性的进展,与印度拉开差距。特别是2009年以后,中国调整后的人均国民收入净额超过中等收入国家,并逐渐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2010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为4340美元,已经进入上中等收入经济体行列(标准为3996-12375美元),但是距离高收人标准(12376美元)仍有发展空间。未来中国能否继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权衡举例,“比如马来西亚,在1980年代人均总收入就比中国高出很多,约8000多美金,处在中等收入阶段。但2018年马来西亚的人均总收入约1.046万,依然没有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还有拉美,包括南美的很多国家在1980年代都比中国要发达,但现在拉美被公认为是长期深陷‘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地区,中国要防止出现这种情况。”
权衡表示,中国要防止“中等收入陷阱”带来的各种挑战,重点就是要解决好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新的主要矛盾,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在一个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国家既面临如何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做大蛋糕的同时,又面临如何保持充分的社会流动性、收入流动性以及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从而分好蛋糕的挑战。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进入新时代,中国将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以高质量发展引领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持续向高收入国家迈进。
各主要经济体2018年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
世界与中国“脱钩”为何不可能?中国制成品出口接近95%
随着经济实力与地位的迅速增强,中国在引领世界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不仅面临内部经济下行、产业结构调整等挑战,同时外部压力与挑战也十分严峻。眼下,新冠疫情的暴发严重阻滞了全球产业链的正常运行,美日政府先后出台所谓企业回迁的政策,促使一些对全球产业链离开中国的预期升温。近期,有一种叫“去中国化”的观点认为,世界离开中国照样可以转。问题是世界经济真的能与中国脱钩吗?权衡给出了否定的回答,“短期内离开中国真的就转不了,因为中国制成品出口占比近乎世界之最,中国制成品世界第一的优势决定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相互更加紧密的内在关系,谁也离不离开谁。”1980年到2018年间,中国出口商品中初级品的比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1980年的超过50%到2018年的略超5%。而与此相对的是,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迅速提升,到2018年时已经接近95%。这是世界经济离不开中国的一个重要依据。
中国既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这样的地位是如何奠定的?在权衡看来,参与全球化发展与第三次产业转移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在要素分工环境中,产业价值链上不同生产环节,依据其要素密集特征分布在不同地区,并由此催生了三轮全球产业大迁移。1950年代的第一次产业转移,全球制造业中心从美国等发达国家转向日本、1960年代转向亚洲“四小龙”、1980年代再转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推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近年来又开始了向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第四次产业转移,因为东南亚国家如越南等人力成本相对较低;全球产业转移趋势和规律表明,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始终在资本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寻求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地方。
至于为何全球产业会在1980年代转到中国来,权衡解释,当全球第三次产业转移发生时,中国恰好处于“婴儿潮”人口的“黄金年代”,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快速攀升、劳动力成本十分低廉。这个时期,正值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中国凭借“人口红利”和廉价劳动力优势,承接全球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开启“外向型”经济增长之路。实际上,人口经济学专家、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也一直坚持“中国高增长的特殊条件是人口的数量和构成”的观点,并表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0年已达峰值,中国的人口红利目前也在迅速地消失。因此,在新中国70年发展历史上,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为中国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创造了非常重要的条件。权衡指出,从1978年开始,中国开始实施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外资,并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政策条件,为外商投资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参与全球化发展与第三次产业转移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两大奇迹”带来哪些经验和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的收入分配、资源配置、全球治理理论等
回顾新中国史,中国奇迹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70年的画卷刻画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大景象。学历史,要回照现实并推动理论创新。新中国70年的“两大奇迹”和发展经验,彰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的高效能,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权衡如是总结,70年实践探索推动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认识和飞跃,也推动了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经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从新民主主义所有制结构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演变为单一公有制,再到当前的“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形成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框架。
70年收入分配实践经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多种分配方式、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共享发展成果等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推动新古典经济学分配理论创新,推动发展经济学的完善与创新。
70年资源配置方式的实践探索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理论;特别是通过创新发展产权理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村土地确权,建立产权清晰、培育真正市场主体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产权理论。
70年探索和参与全球化实践推动了对外开放的理论创新。中国在参与全球化中,不断优化开放布局、拓宽开放领域、完善开放体制。当前,已经形成新时代对外开放理论,包括全面开放新格局、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战略等理论。2019年全年,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货物贸易超过1.3万亿美元,增长6%,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达29.4%。中欧班列全年开行8225列,增长29%。
70年探索形成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也推动了全球治理理论创新。2017年,第71届联合国大会已经通过决议,将中国的共商、共建、共享倡议纳入全球经济治理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等理念和实践发展,正在超越西方传统的国际关系理念,推动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世界上仍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而言,如何打破旧有的社会结构、发展经济、建立有效的国家治理模式,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也为后发国家迈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案例和样板经验。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以史为鉴,方能明方向。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不断跨越前进路上新的“娄山关”,以高质量发展实现“强起来”,“新中国史”正是最好的一本教科书。
作者:袁琭璐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图片来自演讲者ppt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