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沙·麦斯基是世界上唯一一位有幸随当代巨匠罗斯特罗波维奇和皮亚蒂戈尔斯基研习琴艺的大提琴家,一头卷发披肩的他,也是古典乐界的“型男”。
严逸澄
11月16日晚,麦斯基与女儿的室内音乐会临近尾声,数十位经过挑选的优秀青少年大提琴手与麦斯基一起带来了压轴曲目。亨德尔的《g小调奏鸣曲》被改编成没有领奏的合奏版本,几十把提琴温暖的音色,共同编出一块柔软绵密的织锦。闭上眼,似是一把大琴奏出了深不见底的乐音,在偌大的主厅回荡。麦斯基的琴声不着痕迹地融入了孩子们的乐声中,此刻的他,从几分钟之前那位耀眼的世界巨星,变成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者。
麦斯基已经造访上海多次,节目单扉页上,他用飞扬的花体字写下了“很高兴回到这里!”的问候。这一回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11月13日,他在上音教授大师班;14日,与上音学生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协奏曲;15日,与业余爱好者组成的城市交响乐团共办草坪音乐会;16日,与女儿——青年钢琴家莉莉·麦斯基举办室内作品音乐会。没有大牌乐队和大牌指挥,这位与世界最顶尖乐团有过众多合作的大提琴家,最终选择的是尚在成长中的青年乐手。
米沙·麦斯基生于拉脱维亚,几乎整个青年时期都在苏维埃政权下度过。被迫遭遇过辍学甚至监禁的麦斯基,早年的求学生涯可用崎岖来形容,幸而有罗斯特罗波维奇和皮亚蒂戈尔斯基这两位祖师级的大提琴家,像两盏明灯照亮了麦斯基前进的道路。也许是这样的经历,让麦斯基太明白“机会”之于年轻乐手的重要性,大师课上一次次不厌其烦地讲解与示范,彩排时对学生乐手的严格与耐心……他用自己著名演奏家的影响力,让我们感受到了作为音乐教育家的莫大诚意。
当然,麦斯基带来的音乐也让人觉得异常满足。14日晚,他与上音学生交响乐团共同演绎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这首作品不论唱片还是现场,麦斯基的演绎都已是公认的经典。而16日晚他与女儿的室内乐演出,则更让人感到震撼。打开节目单就能感受到这场音乐会的分量:巴赫、肖斯塔科维奇、舒曼、布里顿,曲目无一容易,甚至无一通俗,这必然将是一场用足了心的演出。
《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是一部不论从音乐上,还是技术上都颇为艰难的作品。四乐章的巨大体量之中,音乐冲破了我们所习惯的情感维度,在极端的强与弱之间剧烈摇摆。第一乐章甫一开始,大提琴激越的揉弦与运弓便在舞台上刮起一阵萧瑟秋风。二、四乐章体现出典型老肖式的机械与冰冷。极快的速度、切割状的节奏,几乎没有任何感性发挥的余地。大提琴与钢琴各自都有相当的技术难度,父女俩创造的音乐湍急如激流,却从头至尾紧密咬合,无一处松散。
第三乐章是一首凄惶的歌。独奏与钢琴有着同样寂寥的旋律,一步三叹,两声部缓慢地交错攀爬又跌落。在每个气息的高点,作曲家都故意安排了极不协和的音响。在这近乎灰白的乐章中,是独奏与钢琴间的引力,制造出了一个个耐人寻味的留白。以至当乐曲尾声前最后一次高潮,两人终于在温暖明亮的和弦中达到和解时,情绪的释然让人几欲落泪。
《C大调大提琴奏鸣曲》是作曲家布里顿献给罗斯特罗波维奇的作品,麦斯基本可以选择更容易理解的作品,正是出于他对恩师的纪念,我们得以欣赏到这部现代作品的现场演绎。布里顿在乐曲中挖掘了大提琴演奏的全部可能性,而白发苍苍的麦斯基,游刃有余地展示了他宝刀未老的各种绝技:泛音演奏、快速拨弦、连续抛弓、大段双音……情绪亦趋热烈,拉得兴起,麦斯基与女儿最后以整齐划一的跺脚结束全曲,随即便有喝彩爆发,在这样生动的演绎面前,20世纪音乐语汇的生涩都已经不重要了。
短暂的四天停留,没有任何商业噱头,没有刻意迎合观众的曲目。一如14日音乐会最后加演的那首长达8分钟的慢板,在麦斯基给我们带来的激动人心的音乐之后,是沉淀下来的温情与感动。
这一定是大师给上海这位老朋友用心准备的珍贵礼物。
(作者系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