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貌似强大,周旋在不同男人间,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悲哀。她不过是扮演着权力的容器、生育的容器、阴谋的容器之角色。 (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童薇菁
有那么多种结局,《芈月传》偏偏选择了最恶俗的一种——虽然我芈月已鹤发鸡皮,但我的儿子、兄弟都爱我,朝堂里老臣、新贵全都仰慕我,老百姓拥戴感激我。我转身,三个爱过的男人还在另一个世界等我。即便我离开,风中依旧流传着我的故事,我的玄皇孙嬴政还得时刻念叨着我……欲望的集大成者,彻彻底底、不加掩饰地流淌在该剧81集的血液里。
电视剧的野心与“芈月”也有着惊人的互文性。
电视剧《芈月传》日前已经谢幕,本报记者 特邀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聂伟进行了一次对谈。《芈月传》中,生机勃勃的战国风雅,被囚禁在宫闱妇人的枕席之间——“我们津津乐道古老中国的故事,我们频频回顾文明发展的源头,却越来越缺乏敬意与品位”。
采访嘉宾聂伟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电影产业与中国故事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中国故事怎么成了从战国开始的无穷尽宫廷梦魇
问:灵魂人物“芈月”的形象塑造是否成功?
答:当年《甄嬛传》走红,我们好不容易在古装剧里看到一股现代女性意识崛起的力量,甄嬛、眉庄这些被囚禁在深宫中的女人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自我选择的意识。但在《芈月传》里,当芈月与三个权力男性一起来完成这个爱情故事的时候,恰恰是向我们展示出一种很让人不舒服的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
在如今的文艺创作中,我们一直说要讲好中国故事,但《芈月传》的故事算不上是一个“好中国”的故事。我在其中看到了一种隐身已久的、名叫“东方主义”的这么一种情怀的死灰复燃,它再次坐实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未进入现代世界的中国在国际视野中是什么形象呢?看看好莱坞第一位华人女性黄柳霜吧,当她在好莱坞的事业达到巅峰时,恰恰是她所代表的中国女性形象被极度放大甚至歪曲的时候。妓女、间谍、荡妇,她的银幕表演越成功,越容易扭曲或加深西方主流文化居于东方主义视角之下对于华人的歧视性印象。神秘、魅惑、性感、权欲、征服,如同《黑猫警长》中的母螳螂,怀着攫取权力的快感,构成了代表着诱惑与死亡的象征符号。
回头来看《芈月传》,难道不是沿袭了对古中国的刻板想象吗?一个情欲饱胀的女人,需要所有男人臣服于她的脚下。她的儿子依恋她;那些朝臣们很仰慕她;她的弟弟们一个个争相扑进她的怀抱。芈月是“无敌辩才”+“超级政客”的神一般的附体,她实在太能干了,舌战群儒、笑傲天下,深入虎狼之群面无惧色,须臾间斗败“一怒而诸侯惧”的张仪、苏秦,也可以直接无视战国四公子的实力与智慧。芈月是战国时代最伟大的女演说家、七国舌战的最佳辩手,她代表了一个女性对于世界的修辞蛊惑,就像是语言的招魂。
这种刻板想象,往好里说,是尊重中国古代伦理价值的恒定性体系;而放在当代立场上,只能说明编导放弃了基于现代性的反思。他们所呈现的中国故事,是一个从战国开始就无穷尽的宫廷梦魇,其调性永无变化。照此以往,接下来如果拍上古神话,是不是也要靠宫斗戏撑场面呢?
问:芈月被打造成一朵圣洁的“白莲花”(白莲花,网络文学中通常用来讽刺如“圣母”般博爱的人物属性),这好像也是宫斗剧常见的人物设定?
答:明明是玛丽苏(网络文学中惯指人人都爱、要死要活也要爱的女主角),还舍不得扔掉“白莲花”。最可笑的是,纵横天下的义渠君竟然也要玩“白莲花”。在义渠人与秦人的利益之争中,他竟然像小孩子一样置气,选择自动赴死的。芈月,这个女人好像有吸星大法。就连她青梅竹马的恋人黄歇,离开她后成了楚国国相,最后也写了一封道歉信,证明芈月的英明神武。那段话翻译成大白话,大概意思就是“一别数年。亲爱的,最终证明你对国际形势的预判是对的,而我的见解是鄙陋的”。将庞大浩繁的战国历史全部压在一位柔弱女子的肩头,她的人格力量能扛得住吗?然而,就在相互架空之间,历史就这样被匆匆简写了。
芈月貌似无敌强大,周旋在不同男人间,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悲哀。悲哀,却不自知。童年的芈月事实上变成了母亲向楚王邀宠的工具,尽管不是出于主动。在以父权、王权为绝对意志的宫廷里,她不过承担了一个容器角色,一个权力的容器、生育的容器、阴谋的容器,如同一把权力的筛子,男性之间权力交替的过渡体。对于这一点,甄嬛有明确的自省意识,而芈月却乐此不疲。我们甚至已经习惯将阴谋、权力隐秘放置在一位美丽的女性身上,用她们妖娆柔性的身体语言和随时奔涌而出的泪水去遮掩残酷——电影《夜宴》《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邪恶借助女性之身去繁衍、去传承,但是这种视角、观念、手法还要继续多久呢?
“天下观”“权力观”,从《英雄》开始就没讲好
问:将女性物化成欲望的象征,这种手法在国产影视剧中屡见不鲜。我们今天重读史书,这些道德的脏水可能也是存在的,但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转述”,是否能以一种更为先进的、超越的眼光去重新解构与重建。转述时,我们是需要立场与责任的。
答:是的,今天我们看《芈月传》,不应仅仅看到战国时代“权力纷争”,也应该看到励精图治、卧薪尝胆的精神,毕竟这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动力。按常理来说,我们今天从寥寥史书里回顾宣太后这个女性角色,可供发挥的美学空间是巨大的。但前提是,这种想象一定是基于当代的理性与情感来审视、解剖、编写。遗憾的是,我们在《芈月传》中看到的却是一个凝滞的时空,一个史书里语焉不详的一次次情感奇幻穿越。那是一个不用看就能够猜得到的上升或下坠的人生通道。随意用道德和良善来作为提升故事品质的药引子,其实暴露出腐儒气息。
我认为就电影创作来说,关于“古中国的故事”,可以说从《英雄》开始就没有讲好。曾经期待《芈月传》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关于古中国的天下观、权力观,甚至一个宫廷观,然而,没有。在《芈月传》里,我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中国历史呢?——是一个鲁迅先生所描绘的“铁屋子”的无历史感的昏昧空间。一帮人闷在一个古老的、将死的、陈旧的梦魇里面,而这个梦魇永远都是宫廷、宫廷、宫廷。中国文明故事不过就是一个宫廷政变,叠加一个宫廷政变?历史果真如此吗?
其实,从春秋战国的故事里头我们能解读出来很多东西。比如《郑伯克段于鄢》,如同王权斗争的简笔画,告诉我们权力的源头是从哪里来的,人性的欲望是从哪里滋生起来的。但是这些命题至今没能好好讲透。
宫斗戏演到现在渐变成作茧自缚
问:有人说,《芈月传》把宫斗剧玩残了。“宫斗潮”至今,人们是否已经厌倦了这种题材?
答:很多白领说在《甄嬛传》里能安放下他们的位置与灵魂。职场生活总有无奈,但终究有一片真情天地是可以安放灵魂的,比如甄嬛与槿汐亦仆亦友的感情;甄嬛与沈眉庄、安陵容的闺蜜之情。即便是甄嬛用腹中已死的胎儿去陷害皇后,以一个小的恶去揭露更大的恶,我们依然对她是有道德赦免感的,但在《芈月传》里,观众却安放不下他们的灵魂,为什么呢?因为全剧透露出来的就一个字,你想要获得翻身就得——毒,或者是独。她身边的每个人不过是她生命中的一个过客,是她迈向权力巅峰的一块垫脚石。
一个傲娇女王有一群人围着她转,这不就是《小时代》中的顾里吗?芈月就是战国的“顾里”。她们在不同的阶段伤害不同的人,最后还揭开谜底,“我伤害你们都是有原因的”。
如果说《甄嬛传》是具有卖方市场特质的一部戏(我给你什么就是什么),到了《芈月传》观众的买方市场力量更显强。他们从《甄嬛传》中见识到了稗官野史几乎所有的阴谋诡计,玩过的东西不能再玩一次了!《甄嬛传》让很多观众一度变成“自来水”,接下来《芈月传》的营销不可谓不卖力,但观众评价为什么如此诡异?关键是观众期待成本的坍塌。如果宫廷正剧永远围绕女性内斗讲故事,讲到了极致,就是自由落体前最后的繁华。
“甄嬛”显然是“芈月”最大的IP,但是IP一定要进行二次创新,大胆突破。《芈月传》显然是玩残了的“甄嬛体”。宫斗戏,特别是以“甄嬛传”为风格代表的宫斗戏,演到现在渐渐变成了作茧自缚。
《芈月传》或许代表了一个传统电视“宫斗时代”的终结。真谢幕了,也好。围绕宫廷故事的想象,当我们可资利用的美学资源、意识资源、情感资源已经达到极限的时候,接下来再往前走就是抛物线式地下降了。
就请宫廷剧离开我们自行休养生息吧,《芈月传》只是一次非体面的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