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者探班第三代郑(法祥)派传人严庆谷领衔主演的《五百年后孙悟空》联排,该剧将于5月14、15日上演。这是继元旦期间《齐天大圣》之后,上海京剧院推出的“大圣来也”———悟空戏系列展演第二篇,讲述孙悟空五行山下被唐僧解救后,在西行取经路上,降妖除魔的故事。
走进排练房,上演的正是“收小白龙”的场面。9位武戏演员在同一个位置从不同方向连续扑跌。“这叫蹿九毛,是表现水中格斗的武打技巧,考验的是演员的配合套接,给人以眼花缭乱的视觉冲击。”严庆谷介绍说,“这样的动作一个人做简单,但要9位演员达到默契,往往需要好几周的时间。”近些年,以南派猴戏为代表的武戏在舞台上式微,借着猴年的契机,上海京剧院推出为期一整年的系列展演,分为吉祥篇、励志篇和功德篇3个篇章,以此全方位展现“悟空戏”的魅力。
是“悟空戏”不是“猴戏”
猴戏是京剧武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国时期迎来鼎盛期,北以杨小楼、郝振基、李万春、李少春为主,而南派猴王则有郑法祥、盖叫天、张翼鹏等人。有戏迷总结,南派“人学猴”,北派“猴学人”。
而其中,郑法祥博采前辈之长,以大气威武、洒脱不羁的形象独树一帜。戏剧评论家、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沈鸿鑫曾在文章中评价:“尚和玉的孙悟空磁实雄壮,杨小楼唱做俱佳、极富美感,郝振基的悟空机巧玲珑。郑法祥把杨小楼的美、尚和玉的威、郝振基的细加以比较、揣摩,学习那种展己之长、掩己之短的技巧。他吸收各家之长,又结合自己的条件和心得,加以融化,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郑老不爱说‘猴戏,,尤其是不能听到‘猴,后面跟着个儿化音,戏谑了孙悟空,而是称之为‘大圣戏,。在郑老看来,孙悟空是大气威武的,只是抓耳挠腮、活蹦乱跳,就把孙悟空演‘小,了。郑老号称脊梁一辈子不着地———滚来滚去,挠来挠去不是齐天大圣了!”在严庆谷看来,郑法祥演绎孙悟空气度不凡,也是受到京剧老爷戏的影响,尤其是王鸿寿的路子他很喜欢。“当年演《泗州城》,一出武旦戏邀请郑法祥出山演孙悟空,郑老还没上台,在幕后一声沉稳有力的‘阿弥陀佛,,便能激起台下观众的如雷掌声。”
严庆谷先后向郑法祥侄子刘云龙和入室弟子陈正柱学戏,入了门,越演越觉得难,郑派的八句口诀“法体齐天,耳似清泉,口如大泽,目有火焰,跺足雷震,手握泰山,一动一静,器宇不凡”,练了30年才觉得自己“有点像样了”。他说:“郑派猴戏已经超越猴学人、人学猴的表演特点,不单是从武生行当技巧中寻找动物化的表达,而是塑造了一个神话英雄。”
6出郑派“悟空戏”近10年来首度完整上演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猴戏曾是上海舞台最叫座的戏码之一。盖叫天之子张翼鹏在大舞台演出多达42本的连台本《西游记》,一演就是6年,随后换了场地,仍能再演两年,场场爆满。神话戏用四平八稳的传统武戏出手不够灵活,张翼鹏便作出革新,推出被称之为“化学把子”的“复合型的出手”,令《西游记》每本的开打场面各有不同,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不止武打戏,文戏也有看点。唐僧与孙悟空吵架离别的戏,能唱到观众泪水涟涟。
1954年,按周恩来总理指示,著名编剧翁偶虹将传统猴戏《安天会》改编为《闹天宫》。剧中,孙悟空一改老戏中贪嘴偷吃、闯祸生事的形象,成为向往幸福、奋勇斗争的英雄,而该剧也成为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的经典作品被保留下来。
不过,随着武戏的式微,如今猴戏难现当年盛景。郑派的“悟空戏”到了第3代严庆谷这里,能演出的也只剩下《齐天大圣》《五百年后孙悟空》《真假美猴王》《闹天宫》《借扇》《金刀阵》6出戏,近10年都没完整演过,此次分3篇在一整年全部拿出来,也成为戏曲舞台上难得一见的事。春节期间,网友对于六小龄童上春晚的呼声,足见大家对于孙悟空这个传统文化形象的喜爱,让严庆谷看到了“悟空戏”的观众基础。“12年才等来猴年,得抓住这个契机,好好为观众呈现一个京剧舞台上的‘齐天大圣,。”
此次演出还特别请上海木偶剧团的老师傅制作了一个木偶悟空,在烟雾灯光配合中,五行山崩开,木偶被抛至半空,连翻几个筋斗,接着真悟空登场。严庆谷说:“过去我们的道具没有那么精细,用一个塞点棉花的娃娃,时代变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在提高,我们希望呈现得更加精致。”而在表演上,他将呈现“双手耍三锤”的高难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