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着东方巴黎的美誉,自开埠以来就成为西方诸多顶尖乐团出访演出必经之处,不仅由于这里有为数众多的欧美旅沪侨民,更因为这里有着远东最为包容和多元的音乐文化环境之一。法国文化也在上海的现代化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马路边整齐葱郁的法国梧桐、午后弥漫着咖啡香气的法式洋房总是令人心驰神往。同样,作为有着法语文化区的瑞士,也有深受法式文化影响的一面,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就是这样的一个文化符号,从其乐团名称似乎也能使人联想到法国文化的独特表现———浪漫。这支乐团于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期间登台上海大剧院,带来一场浪漫异常的音乐盛宴。
我曾在唱片中欣赏过这支乐团的演奏,其动态十足、极为圆融的音色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对于经典曲目的处理,常有令人惊喜的表现。当晚的开场曲———德彪西的 《牧神午后前奏曲》,就足以令人惊艳。长笛奏出的牧神主题较之多数版本速度更加徐缓,将牧神的慵懒与马拉美画意中的朦胧梦幻表现得更加传神。当然,这样拉宽的处理,也给之后乐队的推进与对比增加了难度,但在当晚指挥奥斯莫·万斯卡棒下的 《牧神午后前奏曲》 是完美而经典的。翻看罗曼德管弦乐团的厚重历史可以发现,在指挥大师安赛美成立乐团之初,就与德彪西、拉威尔等划时代的法国作曲家保持密切的合作,也不难理解为何乐团在经历北京演出的舟车劳顿后,上演的这部开场作品仍能有光彩夺目的表现。
当晚乐队邀请的独奏家是法国“男神”小提琴手卡普松。他献演了两首法国作曲家的作品,圣桑的 《引子与回旋随想曲》 和拉威尔的 《茨冈狂想曲》。不同于 《牧神午后前奏曲》 的诗意梦幻,这两部作品显露的野性与奔放深具南欧风情的别样浪漫。演奏家卡普松的演奏特点在于其热情甚至有些夸张的表现力,他的音色是厚实而充满阳刚之美的,但在我听来,在这两部作品上,他的处理炫技有余而控制不足,断句的问题和快板速度的脱缰使得乐队中的铜管有些无所适从,数度出现了破音。然而,观众还是将热情的掌声送给了这位年轻演奏家,他又安可了一部格鲁克的小品 《旋律》,倒是显示了凝神静气沉稳控制的一面。
下半场,在又一首拉威尔的充满了法式柔情的 《帕凡舞曲》 之后,乐团终于摆开架势,呈现了本场音乐会的重头戏———普罗科菲耶夫的芭蕾组曲 《罗密欧与朱丽叶》 选段。除了擅长演奏法国作曲家的作品,由于乐团的创始人安塞美还曾出任俄罗斯芭蕾舞团的指挥,罗曼德管弦乐团所演奏的芭蕾舞交响作品一直被奉为业界的典范和权威。本次演出弦乐组精确而细腻的控制,特别是铜管声部立体感与张力十足的音色,都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场音乐会也属于上海大剧院“爱上莎士比亚”的系列呈现,毫无疑问,邀请罗曼德管弦乐团演奏这部以莎士比亚传世经典戏剧为素材创作的芭蕾舞组曲,体现出主办方对于申城乐迷的极大诚意。
演出结束后,面对乐迷热情的掌声与欢呼,指挥奥斯莫·万斯卡更是慷慨地安可了三部作品,除了勃拉姆斯的第四和第二十号 《匈牙利舞曲》之外,中国作曲家鲍元恺的交响组曲《炎黄风情》中的《小河淌水》,更令乐迷惊喜不已。乐队中的乐手对于民歌旋律的分句和装饰把握得恰到好处。鲍元恺在这部作品中所使用的也是非常印象主义式的配器手法,与罗曼德管弦乐团的气质与所长相得益彰,堪称当晚最大的“彩蛋”!
走出大剧院,有乐迷激动地说:“今晚没来的人真是亏大了!”虽然4月 30日晚上海同时有着好几场高质量的演出,不过我可以肯定地说,罗曼德管弦乐团和指挥奥斯莫·万斯卡带来的浪漫欧陆风情,确实使得这个春夜更加令人沉醉。
文/李昂(作者系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