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流派,蕴含朴素的辩证思想。
太极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
在社会转型、宜居生活、综合治理、幸福人生的追求中,太极文化的推崇和太极拳的盛行在闵行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和漫漫生长的肥沃土壤。
闵行区委、区政府坚持将社会转型发展与社会综合治理、市民福祉增进作为“第一要务”,十分注重以文化的方式,推进区域文化发展、市民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共处,而推广太极文化、普及太极拳活动则是一个重要的载体。
太极文化、太极拳活动,被赋予了“闵行符号”:她,既是市民强身健体之术,也是社区文化传承之光,更是社会综合治理之方;同时,被授予了“闵行使命”:她是“体教结合”、“医教结合”、“文教结合”、“科教结合”、“治导结合”的“探索之道”。闵行区副区长杨德妹认为,太极文化和太极拳活动在闵行的推行和推广,超出了本身的意义,既有健身的本义,也有文化的融入,更有管理的探寻,是实现社会综合治理和激发市民热情参与的共同体。
作为上海市第二届市民运动会市民武术节系列活动,“动起来——今朝白相太极”闵行区太极推广活动,旨在传承和发扬太极文化,普及太极项目,扩大基层太极习练人口,共享和谐宜居生活。活动分为“赛、论、秀”三个环节,围绕“播种、孕育、成长、绽放”4大主题板块,邀请太极名家、传人开展专题讲座、系列访谈,深入社区、机关、村宅、企业、学校、园区,推广和普及太极健身项目,挖掘民间太极高手,培育太极健身骨干、团队。
闵行区为期6个月的太极推广活动,依托闵行区太极拳协会、闵行区武术协会(筹)和区域内太极名家传人的团队和师资优势,集中培训130余名基层太极骨干,吸引近2万闵行市民参与,建立322个习练点,开展培训、辅导讲座100余次,举办“闵行杯”上海市太极拳交流赛、“华漕杯”闵行区太极拳总决赛、基层展示、片区交流赛等20次赛事活动,举办培训、辅导讲座100余次,制作2000张海报,配送100套教学光盘。各街镇相继成立太极拳分会,“太极双寻”活动微信互动近万人次。太极健身爱好者的身影活跃在社区、学校、企业、园区……成为闵行城区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尤其是闵行在“五违”整治后,突出民主自治,实施多元管理,以文体为平台,文化熏陶作引导,强化基层管理,而推广太极文化和太极拳,以及出台广场文化的一系列制度,体现了智慧管理的方略,成为宜居闵行和多元管理的“幸福链”。
珍贵场景
太极文化弥漫闵行
这个时刻属于闵行空间,这个项目属于闵行市民。
2016年6月25日,闵行区体育馆。一场渗透太极文化和展示太极拳操的“太极”美景———“传承太极文化,共享宜居生活”上海市首届太极文化节主题展演活动在这里盛大出演。
形与神匹配,光与影交辉,太极的神韵与舞姿呈现得淋漓尽致。整台展演活动分为日月风云、天地人和两大篇章,由开场短片拉开活动序幕,太极拳健身团队、太极流派高手、莘莘学子、中外太极爱好者等依次登场,以配乐诗朗诵、拳法展示、创意歌舞等形式,绘出了一幅多彩灵动的太极画卷。中外少儿大狂欢《舞向未来》和跨文化太极与创意舞蹈秀《最酷中国风》,则显示了太极跨越国界的现代魅力。
上海市副市长赵雯、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敏、上海市体育局局长黄永平、闵行区区委书记赵奇、闵行区区长朱芝松、闵行区政协主席祝学军、闵行区委宣传部部长沈军、闵行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俞莉红、闵行区政府副区长杨德妹、闵行区政协副主席潘金平等与太极爱好者一同见证了这个富有内涵和形象的太极文化的闪光一刻。
这场融合太极文化基因和闵行动感元素的主题展演,是闵行区弘扬太极文化、普及太极拳活动的缩影和剪影。在华漕举办的上海首届太极文化节的重头戏“太极文化论坛”,行家论道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在马桥文来外国语小学开展的“闵行区太极团体与世界太极团体友好交流活动”,感人交织的场面依然熠熠生辉。
体教结合:
“强身健体”的科学之路
闵行太极拳活动的发展,有着厚实的基础。尤其是闵行区教育局把“为了闵行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作为核心发展目标,深化“体教结合”助推学生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教育实效。2015学年闵行区135919名中小学生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总合格率为97.9%,合格率排名上海第一。目前,区域不仅有54所高水平的市、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市二线队5所,还有市阳光体育先进学校3所,区阳光体育特色校15所,区阳光体育推广学校60所。
闵行教育尤其在“体教结合”方面,重点通过“舞向未来”、“足球一条龙”、“普及小学三年级游泳教育”等特色项目关注浸润式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舞向未来让每个孩子绽放光彩
2011年,在美中文化协会杨雪兰主席的牵手下,美国NDI专家带领区内交大二附中和交大附小两所学校的孩子们用先进的舞蹈教育理念、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活力十足的音乐舞蹈表现形式,拉开了闵行区教育局和中福会少年宫“舞向未来”艺术教育实验项目合作的序幕。“舞向未来”像一股旋风,带领闵行24所中小学的6000余名师生快乐舞动,通过“舞向未来”课程化与本土化的实践推进,“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孩子”的核心教育理念在越来越多的闵行试点学校得以广泛传播和践行,预期的“让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跳舞,让不会跳舞的孩子会跳舞,让不敢跳舞的孩子敢跳舞,让不喜欢跳舞的孩子喜欢跳舞”的理想正在逐渐成为现实。如今,起于闵行的“舞向未来”走向全市,2016年“舞向未来”艺术教育实验成果研讨会暨上海市首批教师培训开班仪式于6月20日在闵行召开,这标志着“舞向未来”项目在市级层面得以推广。
校园足球全面关注学生身心成长
2016年,全区共有51所中小学校足球教学进课堂,确保每周一节足球课,校园足球人口达3.2万余人。通过外籍教练进课堂、校园足球精英赛、校园足球联盟杯赛等途径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活动品质,彰显学校特色,逐步打造具有闵行特点的体育品牌。
闵行校园足球联盟成立三年来,已扩展到32所学校,注册参加比赛的学生人数达1968人,累计组织区级竞赛共1045场比赛,开展摄影、绘画、征文、LOGO设计等足球文化活动。联盟学校每年组织开展足球校级联赛、足球嘉年华、足球节等文化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认识足球、走近足球、喜欢足球、爱踢足球,学会做人。
游泳训练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2011年闵行区启动了实施游泳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在小学三年级全面普及。5年来,闵行在小学三年级游泳项目方面受惠学校66所,培训学生56455人,每位学生通过一学年28节游泳课程培训,基本掌握两项泳姿并能完成15米游程。每位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自救技能,确立了规则意识,也培养了吃苦耐劳、不畏困难的优良品质和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
医教结合:
“健康管理”的创新模式
近年来,闵行区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始终致力于健康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全区居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平均期望寿命从2010年的82.3岁上升到2015年的83.58岁,“健康、智慧、生态、宜居”的闵行正逐步被这里的居民所认同、所接受。
医体结合,干预高血压
“天天打,风雨无阻,每天一个多小时,已经习惯了,现在不仅血压正常,体检各项指标都基本达标了……”一提起太极拳,杨老伯是既兴奋又自豪,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这位72岁的老人患有高血压病40余年,且伴心梗及脑梗病史,之前没有健康的饮食习惯,也没有科学的锻炼方式。2013年底,浦航七居委开展医体结合试点项目,他表现得兴趣盎然,当得知太极拳非常适合他时,便立即报了名。太极拳除了给杨老伯带来身体上的硬朗、精神上的矍铄,更带来了意外的收获。在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中,杨老伯发现以前偏高的指标都降了下来,甚至达标了,血压也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杨老伯很是高兴,说这都是因为家庭医生所带去的医体结合项目,才让他有了健康的身体。
为了激发居民的运动热情,提高慢性病的达标率,切实维护居民的健康,自2013年12月6日起,浦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浦江镇文体中心协同实施了医体结合干预高血压患者试点项目,期间每周二、四,浦江镇太极拳协会的指导老师都会来到浦航七居委指导太极拳运动。通过锻炼,参与运动的患者身体健康状况得到了较好的改善,血压得到了明显的控制。
健康管理,借助信息化
闵行建立了基于信息化的全程健康管理的网络,涵盖了肿瘤早发现、慢性病人管理、免疫接种管理、妇幼保健管理、学生健康管理等方面。
自2008年以来,为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水平,改变居民有病才就医的习惯,闵行在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陆续建设了健康体检自助小屋,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体检服务。在这个自助小屋有8项健康检测项目,包括身高体重、BMI脂肪、血糖、骨密度、肺功能、血压、心血管功能、心电图等常规项目,居民只需花费15分钟就可获得以上检测结果。而这些检测结果同时将自动存储在居民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内,居民可随时通过健康网查询自己的健康情况,家庭医生也可通过网络平台看到自己所管辖居民一个动态健康状况,若发现异常将进行上门随访,从而做到对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文教结合:
“三大活动”的品牌培育
近年来,闵行区文广局按照“整合资源、提升平台;践行政府、社会和市场多元参与,做优做实文化品牌活动”的工作要求,以上海合唱节、浦江沪剧节、市民文化广场系列活动等三大活动为重点,强基层、建机制、融资源、促管理,积极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活动,努力打造地区特色鲜明、市民感受度高、社会参与广泛的文化品牌活动。
强基层,扎实品牌建设基础
以浦江沪剧节为例,闵行区与沪剧素有渊源,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上海县沪剧团成立,不仅为当地市民群众创作输送了大量优秀原创沪剧精品,还举办多期“上海县沪剧培训班”,培养了百余名“沪剧民家”,如今活跃在浦江两岸沪剧圈里的不少票友都师出于该培训班。2013年以来,闵行区文广局连续3年举办沪剧电视大赛,累计受到30万人次的参与和关注,2015年,闵行区文广局立足两年来推进沪剧电视大赛的基础,进一步挖掘调动地区资源,鼓励闵行本土的“沪剧民家”不仅进赛场、上电视,还积极进社区、进校园,以展演、培训、讲座和办班的方式,参与沪剧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工作,如在闵行区浦江三小,开设少儿沪剧表演班,聘请富有教学经验的沪剧教师进行授课,通过2—3年的时间,培养出一批喜爱沪剧并有一定演唱能力的沪剧新苗;利用闵行区“高雅艺术进社区”资源,结合市、区二级专业院团和闵行区优秀沪剧团队,分别在浦江镇(南片)和新虹街道(北片)举行“沪剧演出季”活动,为老百姓送上喜闻乐见的文化大餐。
建机制,创新品牌运作方式
近年来,闵行区文广局不断依托各类市级文化活动平台,提升活动的品质与影响。以上海合唱节为例,2015年,闵行区文广局借助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201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两大平台,联合上海市文联、上海市音乐家协会、上海音像出版社、上海合唱艺术中心等专业资源,积极推进第五届“金秋闵行”上海合唱节。优质的资源不但有助于提升活动品质,更以其特有的方式惠及普通市民,如在今年5月开展的国际合唱艺术周期间,来自中国、美国、德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22支国内外优秀合唱团,献演了6台精彩纷呈的剧场演出,数千名观众享用了合唱艺术带来的饕餮盛宴;来自不同国家的合唱指挥、合唱专家为闵行市民送上了合唱大师讲座和合唱指挥论坛;10余支国外优秀合唱团深入到闵行区的社区、校区、园区、商区、营区,将合唱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
融资源,丰富品牌建设主体
2015年,无论是“金秋闵行”上海合唱节,还是闵行区第二届社区广场舞大赛、“金平之夜”广场文化节,两个社会组织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合唱艺术中心常年开展包括合唱教唱活动、广场合唱演出、合唱艺术论坛等在内的合唱系列活动,邀请萧白、王燕、蒋力等知名艺术家莅临区群艺馆指导,安排合唱专家、合唱指挥专业人员深入基层合唱团进行指导,总演出交流活动场次超过30场,参与群众5000余人次,市民合唱大赛决赛5场,观众7500余人。
开展定制服务,实现精准配送
2015年,闵行区文广局根据三大文化品牌活动的特点及市民群众的需求,开展品牌活动“定制服务”,扎实品牌建设。
“你点我送”——通过“看、学、赛、演”四大板块相结合,全面开展合唱节活动。组织10余支国外优秀合唱团深入到社区、校区、园区、商区、营区,开展展演、培训、讲座及论坛活动,广受市民群众喜爱。全年共开设4个班次广场舞培训班,根据各班次的特点与要求,安排相应教师及授课内容。
“你有我助”——扶持优秀沪剧原创节目。由新虹街道社区居民自创、自编、自演的大型原创沪剧《板桥霜》在社区演出深受广大居民喜爱,取得不俗反响,为提升民间原创水平,闵行区文广局将其作为今年抗战主题原创文艺作品的优秀典型,在各个活动平台加以宣传推广,同时利用闵行文化发展资金的渠道予以资金扶持,安排导演指导和其他专业业务支持,并安排在全区进行巡演。
治导结合:
“综合治理”的社会新篇
闵行的太极拳活动对促进社会综合治理和群众自我管理起到了突出作用。
华漕镇太极拳习练成风气
华漕镇位于闵行区的西北部,曾经被称作闵行的“西伯利亚”。2015年10月,许浦村的拆违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使华漕成为全市关注的热点,在创造了51天拆违57万平方米违法建筑的“拆违奇迹”的同时,也让镇政府开始反思如何将群众的切身需求与拆后重建有效衔接,如何使基层自治成为强化社会治理的最有效手段。2015年开始,华漕镇正式启动“太极文化华漕行”项目,全力推动太极项目向纵深开展,在全镇29个村居、5所公办学校、2所国际学校、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全面推广太极,传播健康、乐活、正能量的生活理念,目前,全镇习练人数已达1500左右。改变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曾经吃好饭就打麻将的人,如今离开了棋牌室加入了太极习练队伍;曾经有过节的人,因同在一个太极团队,有了共同的爱好和目标,彼此敞开心扉不再隔阂……越来越多良性的改变使人们确信太极是华漕镇明智的选择。
“拆违只是一个开始,更加重要的是拆后重建,把曾经属于百姓的公共空间还给华漕百姓,使曾经因为高墙、违建变得冷漠隔阂的人际关系重新融洽、熟络起来。”华漕镇的领导如是说。为满足百姓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在拆后重建工作中,华漕镇将公共休闲广场、健身苑点、健身场地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2016年5月,面积达18.9亩的许浦村休闲绿地成为第一个完工的拆后重建项目,目前已成为许浦村及周边群众重要的健身和太极习练场所。
太极拳作为文体活动参与社会多元治理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全民健身,引导广大市民陶冶情操,促进邻里融洽、社会和谐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破广场舞扰民难题
如何将广场舞引向健康的轨道,闵行区文广局从2013年起将广场舞纳入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积极推进闵行区市民文化广场系列工作,以满足公众文化需求为导向,以改善广场硬件设施为突破口,积极构建政府服务引导、各类群众组织自我管理、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为破解由广场舞带来的社会矛盾与管理难题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区文广局在开展市民广场活动的调研工作后,重点做了三件事:一是改进硬件设施,避免安全隐患,同时在新增设施里植入文体活动的时间、音控等细节管理;二是引导市民参与管理,发挥市民的积极性与正能量;三是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让出更多的舞台和空间,扩大文化活动影响力。
2013年,区文广局以政府实事项目的形式推进100个市民广场文化设施改造项目,提升市民群众对该项目的认同度和满意度。同时制定《闵行区市民文化广场管理办法》、《闵行区市民文化广场星级团队评定细则》、《闵行区市民文化广场扶持资金补贴办法》、《闵行区市民文化广场公约》,“让大家一起制定游戏规则”,保障“规则”的可操作性、权威性和认可度。区文广局还充分依托市民文化广场管理协会开展自我管理和初期矛盾化解,并从支持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入手,鼓励整合社会资源举办大型广场文化活动,提升了群众文化团队的自治管理能力与水平。目前,全区“广场舞”活动投诉率始终保持低位,涌现出77支区级优秀广场文化团队,其中26支已在市级及以上相关赛事中获得过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