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杨新村鸟瞰,《上海:摄影集》,上海画册编辑委员会,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59年。(展方供图)
■本报记者 范昕
“低密度花园社区”“衣帽间”“挑高大堂”“南北通”“十分钟文化圈”……今天人们对居住品质的很多追求,上海近百年间不同时期的不少住宅已经做到了。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市民都会———上海:现代城市主义的样本》展览,截取了现代建筑尤其是现代住宅建筑的剖面,一窥上海摩登的前世今生。
上海的摩登不仅仅在于影院、百货公司、游艺场、咖啡馆,还在于低到尘埃里、汇通日常生活涓滴的住宅。在此次展览中,策展人、旅法建筑师张梁透过多元现代性的历史视角,为上海的现代城市主义作了一次独到的阐述。包括图纸、地图、影像、出版物在内的大量历史资料、文献,让人们看到上海住宅的现代化历程,以及曾经历的建筑风格变迁。
以“三十六宅”为代表的现代花园住宅:树立市民新生活样板
1929年至1937年,上海曾实施过一项名为“大上海计划”的现代都市计划———在租界以北的江湾一带建设新市区。6000多亩用地上,不仅建起新的行政中心,还有市府大厦、市立医院、体育场、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建筑,多为中国传统的风格,其中的道路、广场、公园、住宅等空间,彰显出难能可贵的设计师现代性。
住宅作为当时城市规划最基本的城市单元,更是让人们看到当时上海中产阶层市民生活的现代样貌。据介绍,当时规划的城市居住区是以公园为中心,呈网格状分布的,它划分了若干个用于招领的建造地块,每个1.5亩左右,形成低密度花园社区。“三十六宅”作为其中的代表,可被视为现代主义花园住宅社区的一次尝试。
1931年10月16日,上海市银行下属机构兴业信托社认领了位于市光路、民府路的约50亩土地,由启明建筑事务所的顾道生建筑师统一规划设计了36幢混合结构独立式花园住宅,又称“三十六宅”,沈生记合号营造厂施工,1933年竣工。与上海早期以仿造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古典式建筑居多的花园住宅相比,“三十六宅”低调得多。建筑外立面是铺瓦的坡屋顶、烟囱、窗户和阳台,摒弃了任何西式风格和装饰元素,接近现代主义的简朴形象。经济实用的功能却是样样不少:一楼有车库、带壁炉的起居室、餐厅、厨房,二楼则是卧室、仆人的房间以及卫生间、衣帽间。
“三十六宅”按等级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类型。甲类连土地售价2万元,丁类7500元。居住的对象是上海新兴的中产阶层市民。
以道斐南公寓为代表的现代公寓:发出现代生活方式的宣言
1930年代,一幢幢在上海租界涌现出的摩登现代公寓,拉开了都市风光的序幕。
竣工于1935年的道斐南公寓,又名法国太子公寓、建国公寓,坐落于建国西路394号,就是当时现代公寓的代表,曾为上海的城市形式崭新的面貌。这幢由赉安工程师事务所设计的大楼,正立面以水平向圆弧形转角的长阳台划分,背立面中央则为竖向的平行线条,对于水平线条的强调和局部构件如转角钢窗的运用,无不显示出现代建筑的风格。室外还设有花坛和修剪成几何形状的树木。
道斐南公寓也曾代表着当时理想的中产阶层居住类型。公寓入口有着宽敞的大台阶,通往底层大堂;底层挑高,形成半地下室;标准层为一梯两套的大公寓;起居室和餐厅贯通南北;厨房设有三个门,除了可从门厅、餐厅进入,还可从后门通往服务性内廊及边上的仆人房间;两个卧室均朝南,各带一个包括浴厕的卫生间,且均有门通往长阳台……这样的空间设计,即便在8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也一点不显得过时。
电梯、抽水马桶、热水汀、空调……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诸多设施,当时的现代公寓里都有。住在里面的主人,在西式客厅接待朋友,去电影院,去荡马路,逛书店,在咖啡馆约会,他们是良友画报和小说的忠实读者。这些现代公寓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和城市形式,更像是一份现代生活方式的文本阐述。
以曹杨新村为代表的工人新村:见证梦想照进现实
展览中,尤其令人关注的是1950年代,上海工人新村的崛起。新中国成立不久,上海在郊区开始了“工人新村”的住宅区建设。
据悉,在1951年至1960年的近10年间,上海总共建起600万平方米的工人新村,城市以前瞻性的规划,让大批模范工人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
作为新中国工人新村“长子”的曹杨新村就是其中的典型。步行七八分钟就可以逛公园,上医院,接受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享受文化宫、活动中心、影剧院等文化配套设施,乘上多趟公交……这些,曹杨新村早就做到了。它见证着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1951年,曹杨新村第一期1002户的规划和建筑设计在汪定曾的主持下启动了。选址虽为河沟纵横、杂草丛生的市郊乡村,却以盛行于美国的“邻里单元”理念规划人口密度、住宅和社区服务中心:结合自然地形,进行道路设计和景观绿化布置,堪称“花园社区”,至少10%的社区土地为公共开放空间或公园;住宅按行列式排列,朝向、间距和密度均保证日照需求,最多每隔3栋楼,必有一处敞阔的公共空间。1952年4月竣工的曹杨新村第一期就建设有小学、大礼堂、图书馆、浴室、老虎灶、菜场、消费合作社、诊疗所等,并预留出银行、邮局、公园、文化馆等建设用地,确立了整个曹杨新村的规划布局。
718幢2至6层楼住宅,10多万居住人口,30所各类学校,21条与主干道相连的道路,13条在村内或附近设站通行的公交线路,715处绿地……这是至1990年底整个曹杨新村铺展开来的画卷。在策展人张梁看来,上海的“曹杨新村”堪称现代主义规划体系在中国的一次重要实践,也是世界上发展郊区规划和住宅的代表性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