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启哲
《小岛经济学》《卧底经济学》等一批畅销书中,经济学者引入“小岛捕鱼”寓言、“该不该和女友求婚”等生活场景,让高深枯燥的理论和数据推导以可亲可爱的面目与普通大众相遇,受到读者的欢迎。
今天的经济学家再也不是旧有印象中“不经世故的数学强人”,而成为“深谙世故的数据侦探”。他们尝试“卧底”生活的角角落落,用经济学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前段时间,本·阿弗莱克主演的好莱坞电影 《会计刺客》 让不少影迷眼前一亮:前一幕他为一家公司核算过去15年的财务账目,会议室的几面玻璃墙写满了数字,只用一晚便发现了其中的阴谋;下一幕他化身神枪手,与赶来灭口的杀手对垒。
孤胆英雄也得会看财务报表,或许并非好莱坞编剧的“脑洞大开”,近期《小岛经济学》 《卧底经济学》 等一批畅销书中,经济学者引入“小岛捕鱼”寓言、“该不该和女友求婚”等生活场景,让高深枯燥的理论和数据推导以可亲可爱的面目与普通大众相遇,受到读者的欢迎。其中 《小岛经济学》 经由不少学者和网络平台的推荐,盘踞亚马逊畅销书榜多时后,再度回到经济通俗读物榜的第二位。紧随其后的是 《牛奶可乐经济学》。今天的经济学家再也不是旧有印象中“不经世故的数学强人”,而成为“深谙世故的数据侦探”。他们尝试“卧底”生活的角角落落,用经济学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经济学也可以成为孩子的睡前读物
“一直以来,对经济类的书有两种偏见:一种认为经济太高深,只有受过专业训练或者从事相关领域的精英才看得懂;另一种误以为这类书是指导投资决策的‘伪科学’,以为是书中充斥着‘K线图’,是功利心驱使下的‘旁门左道’。”一位出版界人士告诉记者,眼下一系列经济普及类书籍,意在打破这些偏见,告诉大家经济普通人也可以读得懂。
《小岛经济学》 的开篇,作者彼得·D·希夫和安德鲁·J·希夫兄弟俩讲述了一则寓言。热带小岛上的艾伯、贝克和查理的日常是“醒来、捕鱼、吃鱼、睡觉”的循环。徒手捕鱼每天只能抓到一天一人份的鱼。一天,艾伯萌生织网捕鱼提高效率的想法。为了织网无法捕鱼挨饿一天“延迟消费”,以此来获得消费更多产品的机会。作者指出,这张网在经济学中就是“资本”———它的建设和使用没有什么意义,其意义在于通过资本来获得需要的东西。而有了渔网,艾伯每天可以捕两条鱼。从经济学的角度,这条多出来的鱼就是生产力提高带来的剩余产品———即储蓄。这样的故事不仅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看得懂,搭配穿插的漫画甚至可以作为“睡前读物”和孩子分享。
打着“入门”“普及”的书未必不深刻,不过几百字的小故事道出了经济发展的几大要素———工具、资本和创新,对当下的很多经济现象做了剖析。作者认为,这便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找到了生产人类所需物品的更好方式。而不管一个经济体最后变得多么强大,这个原因是不会改变的。而大到货币体系、政府及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都能从寓言中找到模板。
经济学家看待世界与你不一样
如果说 《小岛经济学》 将理论编成了寓言,那么回归现实,带着经济学的眼光,生活处处有经济学的影子。不久前一部讲述义乌人经商历程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 热播。剧中男主角陈江河在火车上“鸡毛换糖”,大学生邱英杰就看到了其中的大学问:用糖不换钱换钢笔,就是因为在某些地区钢笔稀缺“交换比”高,能换到更高价值的东西。小贩陈江河无意中实践了经济学中“交换比”理论。
或许“鸡毛换糖”太有年代感,那么把问题换成“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几乎全新的二手车比真正的新车便宜得多”呢? 《牛奶可乐经济学》 《卧底经济学》 中就试图以当代人的日常消费为起点,分享经济学家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
在《卧底经济学》 中,作者蒂姆·哈福德认为,经济学本身是极其善于解决各类问题的。因为“经济学家有着忽略社会微小差异以及将问题简化和模型化的天性,因此,他们能够提供浅显而实用的建议。”哈福德甚至还充当起情感专家。和女友在一起三年,是在今年情人节求婚,还是等到明年?“急性子的卧底经济学家”指出,鉴于你想和爱人最终走到一起,那么无论早晚,求婚的“预期净现值”都是正的。他还搬出实物期权理论的发展告诉我们,推迟决定固然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不过对于求婚这件事,也要衡量好所付出的成本或承担的风险———比如女友转而和别人约会了,以及是否能换取相应等值的新信息———比如觉得女友更可爱了。
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理想化的经济学模型不可能是唯一的解决途径和标准答案,不过它的确提供了一种观念,一种方法论。写作 《牛奶可乐经济学》的康奈尔大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也很明白这一点:“不是每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掌握一些基础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积极地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