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生梦圆
与从小向往西域之行不同,冯其庸对《红楼梦》入迷,是 40岁以后的事了。中学时硬着头皮也没能把自认为“婆婆妈妈”的《红楼梦》读下去,直到 1969年,因担心红卫兵把藏书抄走,冯其庸决定手抄一部《红楼梦》偷偷保存。这件秘密的工作持续了将近一年,终于赶在 1970年下放之前抄录完毕,并题诗一首:“《红楼》抄罢雨丝丝,正是春归花落时。千古文章多血泪,伤心最此断肠词。”个人的辛酸经历让他对《红楼梦》生出戚戚之感,在一笔一画的恭录中,终解其中之真味。
研究“红楼”,从此一刻都没有停歇过,数十年间,冯其庸著述《梦边集》《漱石集》《论庚辰本》《曹雪芹家世新考》《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等红学专著 30余种。今年年初,又重磅推出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汇评》。抚着这部集数十年心力的厚达 30册的巨著,冯老欣慰地感叹“了却了此生的遗憾”。
为“红学”做一套最完整工具书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汇评》,在 1987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初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脂批的校录,同时添入了新发现的卞亦文先生藏本。至此,脂砚斋评本系统的早期抄本增加至 13种。所谓早期抄本,一般是指乾隆嘉庆时期的抄本。所谓脂批,即“脂砚斋”等人对《石头记》所作的评批。
初版时没有收录脂批是因为想得不周到。冯其庸说:“当时大家思考的重点都在正文,且已有俞平伯等人出书专门收录过脂批,另外考虑到各个版本脂批的位置、内容很不一样,不方便进行排列对校,因此就只做了正文的汇校。直到不断收到读者来信,建议同时收录各个抄本的正文和脂批,为《红楼梦》研究者做一套最完整的工具书,我才下定决心要彻底重做这件事。”
决心好下,真正做起来却异常艰难。因冯其庸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行政事务繁忙,所以只能挤出业余时间试验,看哪种办法可以一目了然地对正文和脂批同时进行汇校,细致到甚至考虑了怎样编排更能节省纸张。然后,一次次找到印刷厂试印样本,一次次调整完善,这一工作前后做了十余年。等到认为可行了,“正式”校编又用去了四年多。
当今天我们为这样一部巨著的出版而向冯老道贺并致谢时,他总不忘认真补充:“这项工程,是与季稚跃同志一起做的,他的功劳不能埋没。”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