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于政策边缘的专车服务,正在努力为自己“正名”。合并后的滴滴快的日前发布《互联网专车服务管理及乘客安全保障标准》,此举意在填补互联网专车行业安全管理标准的空白,使专车服务做到事前严格准入,事中实时监控,事后全程可追溯。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困扰专车发展的主要瓶颈还在于专车的身份认定。该标准更多地是企业出于自身的规范,是一个努力适应监管的积极信号,但要真正实现行业“破题”还将考验各方智慧。
有助于提升专车服务水平
标准明确规定,所有车辆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安全行驶条件,行驶手续齐全,运行状态良好;必须具备有效的交通责任强制险、车辆保险和司乘保障;所有车辆的车龄均为5年以内,且均为知名品牌的中高端车型。
除了对专车车辆有要求,标准对司机也有严格的规定:驾驶员具备3年以上驾龄并通过驾驶技术考核;对驾驶员进行无犯罪记录检查和交通违章检查;驾驶员入职前必须通过严格的培训与考试,包括笔试、路考、服务礼仪等。
此外,通过互联网和GPS定位等技术手段,对服务车辆的位置和状态进行全程实时监管,同时对驾驶员服务记录、服务路线安全监管、服务态度和驾驶员连续工作时间进行全面监管。滴滴快的负责人表示,从乘客下单开始的整个服务过程到最终的支付,专车都可以全程记录。
针对专车服务中出现的意外事故,标准明确提出了先行赔付保障机制,解除乘客后顾之忧。据了解,把“先行赔付”制度运用于解决提高乘客安全保障服务,在交通出行行业内尚属先例。
各方应努力寻找平衡点
记者昨天查阅58同城、百姓网、赶集网发现,上面仍然有大量招聘专车的信息,其中一家在上海招募滴滴专车司机的要求是:自带车辆,并且对不同等级的车有不同的年限要求。一名出租车司机坦言,市面上的类似专车服务,大多是私家车,开专车的司机月收入大概在1万多元,由于不用交份子钱,比出租车好赚多了。
眼下,专车的车辆使用大量私家车已是不争事实。为了遏制污染和交通拥堵问题,北上广深等地陆续实行的汽车限购政策,使得汽车牌照在一线城市成为“稀缺资源”,专车公司想要大量购置车辆建立“自己的队伍”几无可能。因此,一方面专车企业要发展壮大规模,另一方面看似更加严格的标准出台之后又要考虑如何落实。而归根结底,目前在专车的身份认定上,即私家车是否能接入仍然处于“灰色地带”。今年“两会”期间,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专车当然有发展空间。但随后被问及市场上专车使用私家车运营的问题时,杨传堂又直言,永远不会允许私家车加入专车的运营。“永远不会”一出,随即引发众议。
事实上,以上海为例,根据现行法规,对未遵守客运出租汽车调度服务规范、未提供相关驾驶员和车辆信息或者为不具备营运资格的驾驶员或者车辆提供召车信息的服务商,可处以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但问题是,这种非黑即白的处理方法未必适应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在不少人看来,出租车行业的地域性垄断和市场化竞争不足是问题的关键,专车正是搅动鱼池的那一条“鲶鱼”,或倒逼出租车行业打破垄断、深化改革。
因此,不少专家认为,私家车是否能接入专车,其实不必马上下结论。就如同之前的打车软件一样,在鼓励创新和规范管理之间,还需要各方努力寻找平衡点。
文汇报记者 张晓鸣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